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唐山064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隧道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在隧道工程中,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是小净距隧道工程的基本问题之一。通过对小净距隧道围岩变形、应力以及塑性区分布特点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分析了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特点,基于此对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应从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加强中夹岩墙加固措施以及减小围岩扰动等3个方面进行考虑,并对中夹岩墙合理加固参数的确定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小净距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中夹岩墙;控制技术;合理加固参数
引言
小净距隧道是双洞最小净距小于正常使用规定范围的隧道,因其中间岩柱较薄、双洞净距小、对施工相互影响大,而不宜应用于长、特长的隧道。但小净距隧道能够满足特定的地质地形条件及线桥隧衔接的需要,当长、特长隧道需要洞口局部压缩净距时可以考虑使用。
1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演化特点
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直接体现了隧道的稳定性,因此为了研究小净距隧道施工期间围岩的稳定性,对支护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价,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需要对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演化规律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本文取小净距隧道双洞内侧围岩压力进行研究,一般来说,小净距隧道双洞内侧受施工影响较为明显,为支护结构受力最不利位置,结构安全性低,因此取双洞内侧围岩压力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小净距隧道围岩塑性区发展特点
对于不同的侧压力系数,围岩塑性区分布情况也大为不同,当侧压力系数较小时(λ=0.1),围岩无塑性区产生,这说明无需进行辅助施工即可保证隧道安全,随着侧压力系数的增大,不仅在隧道周边出现了塑性区,在地表也出现了屈服,这表明对于浅埋小净距隧道而言,地层变形可向上传递至地表,使得地表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在进行隧道施工时地表变形也应格外关注。此外,随着侧压力系数的不断增大,地表塑性区范围和围岩塑性区范围均不断增大,λ=1时双洞间塑性区已然贯通,此时中夹岩墙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但地表塑性区与围岩塑性区并未贯通,在二者中间存在受力状态相对较好的弹性区将二者隔开,此时需及时对中夹岩墙进行加固,否则一经施工扰动将诱发进一步围岩失稳,塑性区范围扩大,甚至可能使得地表塌陷,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①垂直围岩压力影响因素分析。浅埋小净距隧道垂直围岩压力主要与隧道跨度、埋深和双洞净距有关。小净距隧道垂直围岩压力与隧道开挖宽度(即跨度)和双洞净距相关性较弱,这是由于在隧道开挖宽度较大或双洞净距较小时,隧道施工风险较大而采取了相应的辅助施工方法,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隧道围岩压力的分布;而随着埋深的增加,垂直围岩压力近似呈直线增加,这表明上覆岩土层自重对垂直围岩压力有直接影响。②侧压力系数影响因素分析。小净距隧道侧压力系数随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其机理为隧道埋深增大有利于压力拱的形成,虽然在浅埋隧道中无法形成成熟的压力拱,但这种趋势使得随着埋深增大,小净距隧道内侧垂直压力增长率要比水平压力大,因此使得“偏压”现象更为明显。随着净距增大,侧压力系数值也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当净距增大时,双洞间相互影响减弱,荷载模式逐渐趋近于单洞,这表明小净距隧道侧压力系数要小于相同条件下的单洞情况。侧压力系数与围岩地质参数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相关性较强,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越大,侧压力系数越小;而与围岩弹性模量相关性较弱,笔者认为这与统计样本较少而弹性模量相对较为集中有关。但总体而言,围岩条件越好,侧压力系数则越小。侧压力系数与隧道跨度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这是由于实际工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隧道跨度不仅应满足工程要求,其选取往往与净距相互制约,在施工工艺、支护时机的选择等方面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隧道跨度对侧压力系数的影响并不明显。
4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
4.1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原则
隧道开挖使得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岩土体受到扰动,通过围岩变形和应力转移寻求新的平衡状态,对于小净距隧道,这一过程尤为漫长。通常情况下小净距隧道双洞施工进程因场地和设备限制而不同步,先行洞的施工对围岩形成一次扰动,后行洞在开挖时对双洞之间的中夹岩墙形成二次扰动,此时先行洞的支护-围岩平衡状态也被打破,因此,在后行洞施工过程中应减小围岩扰动,同时通过对先行洞的实时监控量测及时对支护进行加强,防止围岩失稳。根据隧道设计要求,隧道围岩变形标准一般是确定的,这就决定了隧道的容许变形量一般是确定的,因此可以通过加固和支护措施来控制围岩变形的大小,从而达到控制围岩稳定性的目的,据此可得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流程。首先进行隧道围岩稳定性判别,根据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围岩塑性区、变形量以及应力集中程度进行预测,并采用工程类比法或理论分析等手段确定以上3个评价指标的控制标准,并依次对三者进行评价,只要有一项不满足安全性要求即视为隧道围岩无法长期稳定,需对其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并实时对围岩变形和受力进行监控量测,实现信息化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4.2合适的施工方法
小净距隧道后洞开挖往往会打破既有隧道的平衡状态,围岩经过复杂的应力重分布后达到新的平衡。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的扰动也不尽相同,引起的围岩应力重分布、变形等都不一样。由本文分析可知,侧壁导坑法由于对中夹岩墙的干扰较小,中夹岩墙受力状态较好,因此优于台阶法。然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序复杂繁琐,且施工空间狭小造成施工难度加大,施工工期较长,而台阶法施工设备简单,工期较短,经济效益比较理想,因此施工方法的选择需要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优化。
4.3合理的支护设计
由于小净距隧道应力集中程度较大,易出现受力薄弱区,在长期的隧道施工过程中较难维持其自身稳定,因此需要结合围岩变形和受力特征,选取合理的加固方法和加固时机对其进行干预。当围岩条件较好时,侧压力系数相对较小,对中夹岩墙可采用锚杆支护协助其承载;对于极其破碎的软弱围岩,由于侧压力系数较大,中夹岩墙受力过大,其自身稳定性差,需要先对其进行注浆加固改善围岩条件,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同时辅以锚杆支护协助围岩承载,即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支护效果。对于隧道结构设计,由于小净距隧道偏压效应显著,应采取不对称支护技术,双洞内侧支护结构受力较大,应适当加强,外侧支护受力较小,可适当弱化,从而使隧道围岩—中夹岩墙—支护结构形成共同承载的力学体系,改善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防止围岩失稳和破坏。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塑性区分布、变形和受力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净距隧道围岩合理加固参数的确定方法,研究成果可为完善小净距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提供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肖明清.小间距浅埋隧道围岩压力的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2004,41(3):7-10.
[2]彭琦.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及施工力学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3]舒志乐,刘保县,李月.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3(3):430-43.
[4]龚建伍,夏才初,雷学文.浅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与监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2):4139-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