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紫金县苏区中学李火雄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及其评价,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两轮实验,在实验中将学习目标细化为认知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它们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使课堂教学目标成为一个合理的课堂结构,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一、课堂以认知目标为主线,分层次进行落实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把最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课堂45分钟的大部分时间应着眼于认知目标,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能真正学有所得、习有所成。以认知目标为主线,也就是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为线索,逐步揭示每一个知识点的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系统性,并经过其自身内化,形成一定知识结构。
学生由于一些主观因素的长期影响,不可避免各方面的差异,不同班级都存在优生和差生,在课堂教学上“一刀切”,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意因材施教。从而分层次教学、集体教学、分小组交流、个别辅导多方面结合,是因材施教的主要形式,主要做法是: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进行动态分组
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分成A、B、C三组,并根据学情的变化,不断调整。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避免其中的负效应。
2、分类要求,区别对待
对于A组,是一些理解困难的学困生且成绩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做基础题,多给予鼓励,多看进步和优点,多耐心细致的辅导,由易到难,循序渐进。B组是基础较好,成绩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C组是一些积极认真,头脑灵活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勇于创新,坚忍不拔的品质。
3、精讲巧练,分级达标
要使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和探究,教师必须在重难点上下功夫,精讲巧练。C组能者多劳,B组略加点拔,A组重点照顾,使每组学生目标适度,题量适度,使全班绝大部分学生能比较轻松地达标。
例如:在讲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1(SAS)后,出示下面五个题,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1)如图1,AB=AC,AE=AF,求证△ABF≌△ACE。
(2)如图2,AB=CD,∠ABC=∠DCB,求证:△ABC≌△DCB。
这一层次为容易题,由已知条件和图中的公共条件,直接可证得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求A组学生先做,并由两名A组同学上台板演。
第二层次:
(3)如图3,AB=DE,BF=CE,∠B=∠E,求证:AC=FD。
(4)如图4,∠1=∠2,AB=AC,AD=AE,
求证:∠B=∠C。
这一层次为基础题,由已知条件稍加推导,就能得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要求B组学生先做,并由两名B组学生板演。
第三层次:
(5)如图5,已知AB=AE,∠B=∠E,BC=ED,求证:∠C=∠D。
这一题要添加辅助,而且可有几种不同的证法,对于初学几何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也可适当提示)要求C组学生先做,并由一名C组学生板演。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讲评不能等所有的学生都完成,在一般情况下,板演的学生大部分完成了,就开始讲评,教师要重点分析启发诱导,同时要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对A组学生中做对了的同学要加以表扬鼓励,使其树立信心,对板演中出现的差错,不能放过半点,要作反面教材,讲深讲透,到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为止。
4、优差互促,课内外互补
要发挥优生的优势,及时布置C组、B组学生对未达标的A组学生个别辅导,教师一般只检查、督促。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时间上灵活,使学生在交流中解决了疑难,培养了能力。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生,提倡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并善于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知识向课外延伸中巩固知识。
二、以智能目标为核心,主动发展。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评价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数学式的思维,是数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项根本要求。要充分认识智能目标在目标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立足于知识,培养能力,把教师的主动培养和学生的主动提高结合起来。
1、抓数学思想的有意发掘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应随着认知目标的逐渐展示,刻意发掘其中的思想内涵。
首先是在概念、定理、法则的教学过程中发掘,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的结论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结论的推理过程,都体现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并受一定的数学思想的指导,忽视这些过程,就是忽视能力培养的机会。
其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问题的难点、突破口、关键处发掘。数学问题的难,常可归纳为数学结合的抽象隐晦,跳跃过大等原因,而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关键之处往往蕴含着深刻的解题思想,把这些地方分析清楚,就会使学生惊喜、感叹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在知识的系统结构中发掘。如结合各类方程的解法阐明方程的基本思想——化归,即化复杂方程为简易方程,化新形式方程为常规方程的思想,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领会知识的本质。
2、抓方法技能的有效训练
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要针对常驻机构用数学方法和技能反复训练,加强解题后的反思,重视知识的提高与概括。在“练”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数学方法的有效和巧妙。
3、抓主导和主体的有机结合
要把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等真正落实下来,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要精心准备和组织教学,用富有情趣的启发和设问,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创造力,将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大多数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要加强学法指导,学生学会了,才能学得好,才会愿学、乐学。
4、抓思维品质的有序优化
数学教学可以说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逐步优化思维品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加强一题多解,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引申推广,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加强变式练习,题型多变,情境多变,提法多变,在题目条件结论的变换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持正确观点从正反两面观察事物。在一分为二的对比中,培养思维的批斗性和可叛逆性;训练学生“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计算准确,推证严密”的解题习惯。在深入、比较细致的钻研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严谨性;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类比,在活泼的想象和合情的猜测中,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三、以情感目标为动力,和谐渗透。
学生的情感和动机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情感目标的和谐渗透对认知、智能目标的达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在教学中,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教书与育人应融为一体,和谐的情感氛围是学生爱学数学的动力。
1、要注重师生情感的和谐交流
教师要满怀信心地从各方面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歧视差生,对学生既态度和蔼,又做到管教管导。这样,学生才会亲近、信赖老师,才会对教师的教育产生积极反应。
2、要创设情感渗透的和谐环境
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自然的教态、亲切的语言、整洁的板书、有层次的目标,激励性的评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突破疑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知识。
3、要把握情感渗透的时机方法
情感目标含有较多的思想教育因素。如果教师生硬灌输,就难以达到教育效果,对我国古今数学成就,要着意渲染,热情介绍数学家们的伟大贡献和他们献身事业、百折不挠的精神,对数学和谐的内在美,要引导发现,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的对称、奇巧、意外等美的内涵;对辨证唯物观,要启发暗示,使转化运动,对立统一,普遍联系,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等观点,潜移默化,形成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