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甘肃总队医院放射科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在脑出血鉴别诊断中采取CT与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涉及的资料为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以及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参照组纳入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纳入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实行CT检查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MRI影像学特点、CT影像学特点。结果:实验组患者MRI影像学特点主要为混杂信号,参照组患者MRI影像学特点主要为高信号,MRI检查形状特征以及病灶分布对比参照组数据,P<0.05,数据显示统计学参比意义。结论:将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应用在脑出血鉴别诊断中效果均显著,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诊断方式。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MRI);CT;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076-01
本次报道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以及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CT检查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诊断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实验组为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男女比:19:21,年龄在50至75岁之间,中位年龄(62.32±2.32)岁;参照组为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女比:20:20,年龄在51至76岁之间,中位年龄(62.88±2.98)岁。验证比较两组患者基础数据,P>0.05,无统计意义存在。
1.2方法
CT检查:选取GE-FI单排CT扫描仪来对患者实施头颅CT检查,电流为200mA、螺距设置为0.8、层厚设置为10mm、层距设置为10mm、准直为64mm×0.6m。
MRI检查:选取西门子ESSENZA1.5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所有患者实磁共振检查,DWI序列为检测主要方式,对T1WI以及T2WI进行常规平扫,4mm设置为扫描层厚度,0.4mm设置为层间距,将700~800ms设置为磁共振T1WI的TR,20~25ms设置为TE;将2500~2700ms设置为磁共振T2WI的TR,100~135ms设置为TE,矩阵设置为256×256。对患者实施DWI扫描,通过三方面成像技术来处理DWI图像。
1.3观察指标
观察研究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MRI影像学特点、CT影像学特点。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统计纳入涉及到的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以及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数据均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患者MRI影像学特点、CT影像学特点比较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数据显示统计学参比意义。
2.结果
2.1比较验证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MRI影像学特点
数据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MRI影像学特点主要为混杂信号,参照组患者MRI影像学特点主要为高信号,P<0.05,数据显示统计学参比意义。
表1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MRI影像学特点对比
2.3比较验证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CT影像学特点
实验组经检查之后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增高或者一致的密度,60~90HU为CT值。病灶呈现出肾形、不规则形以及类圆形;血肿附近呈现出呈低密度水肿现象,在3至5天后发生占位效应。参照组患者经检查变区密度减少,60~80HU为CT值。病灶呈现出圆形以及椭圆形;局部发生脑水肿现象,3至10天后梗死区占位效应明显。
3.讨论
脑出血属于发病比较快的一类疾病,螺旋CT检测能够有效发现患者病灶形态、密度以及血肿附近占位效应、水肿情况。螺旋CT是依据患者脑部正常位置以及异常部位X射线吸收系数进行对比,发现患者脑梗死以及脑出血情况。核磁共振成像检验属于断层成像技术,是自人体中获取电磁信号,依据共振获取人体的相关信息,经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之后能够对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判断,也能够展示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的闭塞远端动脉以及形态特征。
综上,在在脑出血鉴别诊断中需要合理选择螺旋CT技术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诊断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蒋艳.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脑出血鉴别诊断的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4(12):61-62.
[2]李占吉.磁共振成像与CT对脑出血的鉴别对比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5):692-694.
[3]吴明玉,邵佳.CT与MRI对脑出血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5):912-913
[4]李学玲.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CT、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1):23-23.
[5]丑凯平.MRI检查在急性期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108-109.
[6]王建林.早期脑出血的低场强MRI诊断价值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