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征宇唐铭翔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南长沙410005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联合冠脉注射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冠脉注射替罗非班。结果:观察组TIMI血流Ⅲ级率为93.85%,对照组为8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肌钙蛋白的升高率、ST段恢复、左室射血分数对比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d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上,观察组为6.15%,对照组为18.4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替罗非班;疗效
介入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抢救方法,但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高凝、高血栓负荷,在介入治疗的器械刺激下,危险性大[1]。传统抗血小板药物的见效慢,不利于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而替罗非班则能在注射后的几分钟内迅速起效,在1h后达到药效高峰期,非常适合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治疗。我院特对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介入联合冠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1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确诊为AMI患者,排除合并心源性休克、重度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等患者,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5例,男42例,女23例,年龄在67-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2±3.1)岁;对照组患者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在66-75岁之间,平均年龄未(69.0±3.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在确诊为AMI患者后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治疗,均给予经股动脉和桡动脉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采用DES支架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所有患者均在胸痛发作后的12h内接受PCI手术。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在手术前给患者冠状动脉注射10ug/kg替罗非班,在5min内注射完毕,接着以0.15ug/kg·min的速度进行静脉滴注,持续滴注36h。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心电图ST段抬高情况、血流状况、血清肌钙蛋白等。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临床数据的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TIMI血流情况对比在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的对比上,观察组Ⅲ级、Ⅱ级及以下的患者分别为61例、4例;TIMI血流Ⅲ级率为:93.85%;对照组Ⅲ级、Ⅱ级及以下的患者分别为52例、13例,TIMI血流Ⅲ级率为80%;组间对比,X2=5.482,P=0.019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疗效指标对比见表1所示为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对比结果,可见,在术后肌钙蛋白的升高率以及ST段恢复上,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左室射血分数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疗效指标对比
2.3不良事件对比术后30d内,观察组患者出现4例心绞痛,发生率为:6.15%;对照组出现12例不良事件,分别为7例心绞痛、5例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8.46%;组间对比,X2=4.561,P=0.03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冠心病最明显的病理学特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尸体解剖以及CAG研究证明:粥样斑块存在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种状况,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进而继发血栓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迅速有效的进行血管再通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目前在临床治疗上,PCI介入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灌注现象。但是,慢血流、无复流等会导致缺血或濒死的心肌细胞得不到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影响预后。因此,必须辅助相关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在确保血流开通后减少血栓的形成以及脱落。目前临床上运用较多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其在急诊行PCI术时有时无法迅速且有效的阻止病情恶化。替罗非班是一种GPⅡb/Ⅲb受体拮抗剂,其在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中治疗应用能取得显著临床效果,是AMI患者的福音,其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复发率,减少血管重建再次手术的次数。而且,与常规经静脉全身给药方式相比,经冠状动脉给药方式无需经过体循环以及肝脏代谢,这样就使得冠状动脉微循环中的药物浓度非常高,能迅速见效,且维持较长时间的药效。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介入联合冠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则仅行介入治疗,结果表明,TIMI血流Ⅲ级率、肌钙蛋白的升高率、ST段恢复、左室射血分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的对比上,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联合运用冠脉注射替罗非班能取得显著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1]罗正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联合冠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预后分析[J].医药前沿,2013,(33):170-170.[2]张红雨,王佩显,曹艳君等.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1):25-29.[3]黄军章,严华,陆永光等.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7):487-48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