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四年级科学教材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执教四年级科学教材的体会

唐美丽

山东省昌乐特师附属小学

上学年,我执教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一年,对于这套教材,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这套教材的魅力所在,也体会到了它个别地方的瑕疵。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实验活动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自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这些活动的选取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这套教材,有大量的实验活动,都具备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些要求,如上册第3课《植物的血管》中,有个证明茎输导水分的实验,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里,并在较强的阳光下照射,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横切的小组发现横切面上有一圈小红点,纵切的小组发现两边有一条条红线,于是学生得出结论:植物体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管子,水就是靠着这些管子到达植物各部分的。这个实验直观、形象,易于操作,尤其是叶脉变红及切开后的发现。同学们都吹呼雀跃,就像科学家刚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一样高兴,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教学效果非常好。

但是教材中,也有个别实验,因为设计上不够科学,学生在实验时不好操作或不易生成结论,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导致实验失败或者很少体会到的成功的快乐。下册第4课《保护环境》一课中,实验验证为什么会造成水土流失,因为水土流失有很多客观的原因,比如:土地绿化,植被减少……,这些因素在课堂上很难人为地模拟,即使模拟,实验结论的真实性也会因为这些模拟因素的影响而大打折扣。所以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有点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到最后的结论也是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偏差较大。这些实验,学生想的方法较单一,趣味性不强,结论也不是很明显,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选择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展大量的观察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观察是一切科学成长的发端,培养敏锐、细致、全面、准确的观察能力,训练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乐于观察和勤于观察事物变化,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本套教材中设计了大量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观察活动。比如:上册第5、14课,下册第5、15课,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中,对动植物进行中长期观察实验,效果非常好。因为动植物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以上册第5课《秋天里的动植物》为例,让学生观察秋天到了,动植物有什么变化,并记录好。课堂上交流时,学生把自己的观察记录纷纷汇报出来,结果发现了大致相同的结果:树木开始落叶,蝉不叫了,庄稼开始收获……,即使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同学也说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通过相对浅显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利于让学生取得成功的喜悦。以此类推,对冬天、春天、夏天的动植物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便于体验和理解的,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才有意义。因此科学教材的内容要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

三、评价活动多元化,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实际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本套教材的教学评价活动就不同于以往的仅在学习过程结束时进行评价,而是更加强调过程性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还开展了自评、他评、小组评、单元评以及画图、谈话、解答等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本套教材也还有一些其他的优点,比如:开放性。从教学的内容、活动、时间和空间上更为开放,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科学学习与探究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合作学习具体化。教材中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绝非学生个体所能胜任和完成的,需要学生相互协作、合作完成,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单元知识框架构建合理。遵循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在科学探究中,带领学生不断地扩展和深入,进入一个广阔的知识世界。优点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四、几点建议

1、把四季星空的内容替换为观察四季中昼夜长短变化及形成原因。关于四季昼夜长短的变化,学生可以靠中长期观察来解决。形成原因,对于学生来说,看起来较为深刻,但通过查阅资料,借助模拟实验演示,学生还是可以明白的,也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认知地球与宇宙这一内容。

2、教材中大多数的教学评价是以画几颗星的方式呈现的。其实,用语言表述,或者直接形成文字,评价效果会更具体,更实用。

3、下册第19课《太阳与动物》,活动二中安排学生学会使用统计图整理资料,因为把动物按热带、温带、寒带分类,相对于学生来说,内容较模糊,难度较大,应该安排在课外预习中解决。这样,才能保证使用统计图整理资料这一目标顺利达成。

以上所述,是我一家之言,认识上难免有偏颇之处,仅供诸位同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