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东洲小学陈疏峰
每个人都具有天才的潜能,这种潜在的能量是天生的,一旦我们振作运用,这股潜能的发挥将极为坚实。
——人类潜能开发专家派翠克.波特博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绘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复杂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此过程中,让教师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美术课堂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从而使之达到乐画的境界,唤醒他们的美术天赋,是值得每位美术从教者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我将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
艺术大多来源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直接体验。要让学生产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先让他们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生长环境及生活。并进行某种具体的感觉活动,诸如跳舞、闻调味品的味道、感觉不同物体的肌理、听音乐,或者到大自然中去。如在画一棵树之前,让孩子接触多种树是有帮助的:触摸树皮、闻树的气味、查看树叶;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树。因为孩子能够“统觉”地感知世界,这些活动为有趣的艺术创造做了准备,经过这种准备,孩子的艺术作品才可能表现多种感觉的创造性的结合。
在教学《下雨啦》这一课时,我调整了常规的教学计划,将上课时间放在下雨天。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大增:一起倾听着雨、触摸凉凉的雨滴、在雨中快乐地嬉戏、体验,感受实实在在的雨。由此对雨中的形象充满了表现的欲望,主动、积极地去把雨中的感受画下来。“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是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知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实践证明,他们对“雨中抱头而跑”、“雨中险些摔跤”等情形表现得很形象、很生动。丰富的感官体验让学生主动地、充分地感知着生活和环境,从而做到“心中有画,下笔有神”。
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我把农村小学美术课程开发的基调定为:“基于乡土资源”。用丰富的乡土材料以及风采各异的民间风俗来改变我们的美术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农村,并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从而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泥、沙、石、稻草、麦杆、干草、野花等都是非常丰富的乡土材料,由于它们的可取性、可塑性、随意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农村又流传着许多颇具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民间风俗:如娶亲时的热闹、正月的合家团聚、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等等,这些农村学生所熟悉而又喜欢的风俗,远比圣诞节、生日Party来得亲切。于是,在内容的选择上,所有乡间的自然景物和特色风俗都在我们优先考虑的范围内。就表现形式而言,我们有绘画、手工或两者结合等,灵活多样。
在农村,一年四季各种瓜果蔬菜、植物的种籽常年不断。这些形态质地各异的自然物,成了我们极好的美术创作材料和内容。如在装饰活动中,我们将各种玉米粒、豆子、小麦、花生、甜黍籽等运用到装饰中去,通过贴贴、画画、剪剪等形式,将它们做成了漂亮的衣服、挂毯、小包和头饰等;将萝卜、土豆、红薯、黄瓜等装饰成各种小动物、小玩具,既好玩,又可以布置教室;用捡来的芦花、枯叶、草梗粘贴成鸟窝……
在农村,稻草是稻子收割以后的废弃物。在这一内容上,我们渗透环保的理念。让孩子们扎稻草人来赶鸟、做用来保暖和遮羞的草裙,这都让学生激动不已。
这样的美术课,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动手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们在自由的交流中,不仅互相欣赏了美工作品,还能够让自己的情绪与思维进行融合。
三、邀民间艺人走进美术课堂
民间美术是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地方、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宝库。为进一步引导学生熟悉和认识民族、家乡悠久的美术传统、灿烂的美术文化和杰出的美术成就,增强学生热爱和保护美术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情感。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地方人文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让民间艺术进入课堂的活动,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
民间艺人“江南葫芦王”海门人陈宝龙、海门老艺人施朝友等老民间艺术家先后进入学校美术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令他们对美术学科的外延有了更深的认识,既有利于美术教学的开展,又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
当然我们还要注意给学生们提供多样的创作工具和创作空间,同时,要注意保存和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
我们还要恰当地评价学生的艺术创造,因为空泛的不准确的评价是创造性的杀手。
绘画等艺术创作是任何一个孩子都具有的技巧,它不只属于那些“有艺术倾向的人”。很多人在早期停止绘画是因为在艺术创作中遭到了挫折。在强调技术和理性思考的今天,绘画能力,或者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它们为重视词汇和数字思考的现代文化提供了一个急需的平衡,给孩子们提供了另一种沟通的渠道,同时也对我们的美术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它成为学生们培养内在自我的绿洲。
总之,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让美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相信他们的美术学习热情会越来越高涨,最终达成“提高课堂效率,唤醒学生内在的美术天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