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镇痛168例临床观察

/ 1

分娩镇痛168例临床观察

王天环

王天环(河南省南阳南召县人民医院河南南召47465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0-0174-01

我院自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进行分娩镇痛16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有镇痛要求,无产科合并症、并发症及麻醉禁忌症者168例,实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分娩镇痛。选取同期静脉注射地西泮的产妇100例作为对照组。

1.2方法对照组:产妇宫缩规律,宫口开大3-4cm,静脉缓慢注射地西泮针10mg,必要时吸氧;试验组:产妇宫缩规律,宫口开大2-3cm时,产科医生与产妇及家属签订分娩镇痛告知书,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持续心电监护。麻醉医师施行硬膜外阻滞麻醉。药物选择:0.075—0.15%罗哌卡因,芬太尼1—2ug/ml,穿刺点常选择L2—3或L3—4,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先注入试验量(1%利多卡因3—5ml),确定在硬膜外腔后置管,给负荷剂量6—8ml(配方:盐酸罗哌卡因75mg,芬太尼0.1mg,加生理盐水至60ml),然后接微量泵,速度5—6ml/h持续给药。宫口开全时停药。

1.3效果评价[1](1)宫缩时疼痛评价:无痛:表情自如,无腹痛感。轻度疼痛:产妇安静,无痛苦表情,稍感腹痛。中度疼痛:表情痛苦,有明显腹痛感。重度疼痛:表情痛苦,出汗,腹痛难忍。(2)新生儿窒息评价:以Apgar氏评分出生后1分钟小于7分为标准。(3)产后出血评价:以产后2小时内400ml为标准。

2结果

2.1对照组100例中,有61例在用药20分钟内于宫缩间隙时入睡,宫缩时仍有疼痛感,可持续30-50分钟,疼痛标准≤轻度。另外39例疼痛标准≥中度,不能入睡。68例阴道分娩的新生儿中1分钟评分小于7分者6例,助产10例,产后出血1例。分娩者第一产程活跃期至第二产程末平均时间252±27分钟。32例剖宫产原因依次为:(1)不能耐受疼痛。(2)胎头机转异常,下降迟缓。(3)胎心音及/或羊水异常变化。

2.2试验组于用药4—10分钟内疼痛感完全消失,均达无痛标准。产程中再次出现轻度疼痛者3例,产妇始终清醒。10例双下肢稍感无力,8例发生尿潴留。148例阴道分娩的新生儿中1分钟评分小于7分者6例,助产38例,产后出血2例。20例剖宫产原因依次为:(1)胎方位异常,胎头下降迟缓。(2)胎心音及/或羊水异常变化。分娩者第一产程活跃期至第二产程末平均时间152±22分钟。

两组在自然分娩、疼痛减轻程度及产程时间、剖宫产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显著。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妇对分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分娩时的剧烈疼痛是每一个产妇所难以忍受的。分娩疼痛来自子宫收缩、宫颈扩张、骨盆底组织受压、阴道扩张、会阴扩张[2]。许多产妇有非常严重的恐惧心理,甚至为避免分娩疼痛而选择了剖宫产,导致剖宫产率升高。且剧烈疼痛引起的体内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对产妇及胎儿均可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良好的分娩镇痛非常有意义。对照组用地西泮起到了镇静、催眠、降低肌张力的作用,镇痛效果差,药物维持时间短,不能满足产程需要。试验组使用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所用药物芬太尼及罗哌卡因均有镇痛起效快的特点,后者最大特点是对感觉神经阻滞优于对运动神经阻滞,对子宫胎盘血流无明显影响。且硬膜外腔麻醉可持续给药,满足产程需要,使产妇在产程中减轻疼痛,从而维持生理内环境稳定,降低氧耗及产妇能量的消耗,防止母婴代谢性酸中毒发生,同时降低了胎儿缺氧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了产程进展的速度,降低产后出血率。产程中有麻醉科、产科医师双方监护,增加了母婴安全系数,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所以我们认为,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并能有效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宛玲.分娩镇痛术200例临床观察.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5,281.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