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病原体检测及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7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病原体检测及临床治疗分析

郭筱松

郭筱松(黑龙江省商业职工医院150010)

【中图分类号】R7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0-0102-02

【摘要】目的通过对来我院眼科就诊的7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病原体的检测分析,探讨感染HSK的单纯疱疹病毒(HSV)的型别以指导临床用药。通过对这71例HSK的临床治疗分析抗病毒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71例确诊为HSK患者的角膜拭子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取房水细胞进行荧光抗体染色快速检测。结果71例HSK患者均感染了HSV-1型,在对其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时,均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即细胞肿胀,形成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等细胞病变。原发性感染18例,复发感染53例,抗病毒药物治疗结果分别为:原发感染组有效率88.89%,复发感染组有效率94.34%。

【关键词】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单纯疱疹病毒(HSV)抗病毒药物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其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对视力的损害程度视病变位置,炎症轻重,病程长短,复发次数和有无混合感染而不同。HSK不仅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眼病,也是严重的世界性致盲性眼病。发病率及致盲率占角膜病的首位[1]。因此,确定感染HSV的型别和临床抗病毒药物合理应用对于HSK治疗至关重要。现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71例HSK患者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分析以及临床用药体会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采集我院眼科临床疑似HSK患者的角膜拭子标本。接种于传代的人单层上皮细胞,分离鉴定后获得71份阳性标本。

1.2方法

1.2.1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1ml注射器取房水细胞直接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在被感染的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可以找到特异的颗粒荧光染色能在1~2小时作出快速诊断由于标记荧光抗体有型的特异性故在荧光显微镜下还可区分出Ⅰ型或Ⅱ型病毒。

1.2.2病毒分离鉴定用无菌棉拭子取角膜溃疡表面分泌物或坏死组织,将其接种于传代的人单层上皮细胞,经24-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出现明显的肿胀圆细胞灶。以血凝试验定群,以中和试验定型。

1.2.3血清学检查取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作中和抗体效价的测定若上升4倍以上即可确诊本法仅适用于原发感染者继发感染者在发病前血中已有较高的中和抗体故临床应用价值不大。

1.3药物治疗

1.3.1对于确诊为原发性感染的HSK患者给予0.1%的碘苷滴眼液(疱疹净滴眼液)1小时1次点眼。3%无环鸟苷眼膏每日2次涂眼。对于深层的HSK患者联合0.01%的倍他米松滴眼液每日3次点眼。

1.3.2对于确诊为复发性感染的HSK患者给予1%三氟尿苷滴眼液1小时1次点眼。3%无环鸟苷眼膏每日2次涂眼。对于深层的HSK患者联合0.01%的倍他米松滴眼液每日3次点眼。

2、结果

71例HSK患者均感染了HSV-1型,在对其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时,均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即细胞肿胀,形成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等细胞病变。原发性感染18例,复发感染53例,药物治疗结果如下:

表1:抗病毒药物治疗HSK的疗效表

组别人数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原发感染组18115288.89%

复发感染组53419394.34%

3、讨论

HSV属于疱疹病毒a亚科,具有典型疱疹病毒的形态特征。根据抗原性的差别,流行病学等方面将其分为两个血清型,即HSV-1和HSV-2。二者基因组相似,序列有50%的同源性,通过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来区分。HSV基因组大约152kb,34个基因,编码70多个多肽。病毒体有11种包膜糖蛋白(gB、gC、gD、gE、gG、gH、gI、gJ、gK、gL、gM),有些功能较清楚。其中gB和gD与病毒吸附和穿入有关,是与细胞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的病毒配体分子。gD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最强,可用于研制疫苗。gC是补体C3b―结合蛋白。gE是Fc受体,可与IgG的Fc端结合。gG为型特异性抗原,以此抗原能区别HSV-1(gG-1)和HSV-2(gG-2)。gH与病毒的释放有关。HSV在全球广泛分布,人群中感染极为普遍,感染类型为原发感染和复发感染,临床以后者多见。患者和带毒者是该病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皮肤、粘膜的直接接触或性接触途径进入机体。HSV-1型多引起口咽部感染,而HSV-2型多与生殖器感染相关[2]。

图1HSV-1的形态特征

HSK是由HS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眼病。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除了典型的树枝、地图及盘状角膜病灶形态外,还有一些不典型的临床改变,因此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各型不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而且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也不近相同,染色体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原发感染仅发生血清抗体阴性者,多见于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单疱病毒抗体,因此发生感染者少见,以后随着这种抗体逐渐消失。1~3岁最易感染,至5岁时已有60%感染,15岁时有90%以上感染。原发感染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热和耳前淋巴结肿痛,眼部损害极为少见,主要有:(1)疱疹性眼睑炎眼睑皮疹一周后小泡干涸,结痂脱落不留痛疤。(2)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胀,滤泡增生,甚至出现假膜。(3)点状或树枝状角膜炎出现上述两种症状的患者大约有2/3的病例可出现点状角膜炎或树枝状角膜炎的改变。复发感染既往已有疱疹病毒感染,血清中存在抗体,在挑拨因子作用下,第一次发病或复发病例均属复发感染。其感染来源多为内源性(即病毒存在于角膜、泪腺、结膜系三叉神经节内),少数亦可为外源性。(1)浅层型病变波及上皮及浅基质层,是本病最基本的类型,也是临床上最常见,最易诊断的类型。包括树枝状角膜炎和地图状角膜溃疡。(2)深层型病变波及基质深层和内皮层,是本病的复杂类型,包括盘状角膜炎、基质坏死性角膜炎、深部溃疡及角膜葡萄膜炎[3]。

图2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病例

药物治疗中主要选择抗病毒药物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碘苷(疱疹净),阿糖腺苷,三氟尿苷,无环鸟苷等等。碘苷(疱疹净)作用于复制期的病毒,对于树枝状角膜炎,疱疹净有确切的疗效。但是疱疹净溶解度低,通常只能达到0.1%,所以需要频繁使用,尤其对于原发感染类型的效果比较好。阿糖腺苷的溶解性差,只能制成眼膏制剂。是DNA合成的抑制剂,除作用于HSV之外,还作用于正常细胞,因此副作用较大,已很少使用,目前仅用于其它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时。三氟尿苷的治疗效果优于疱疹净和阿糖腺苷,而且耐药者少。能选择性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它是比较好的联合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与前两者相比,三氟尿苷有疗程短,治愈高的特点。无环鸟苷可以穿透角膜,在房水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对疱疹病毒的上皮性角膜炎疗效较好,对于深层的HSK需要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使用的适应证为基质性角膜炎,具有抑制角膜免疫反应和炎症作用,减少基质坏死,瘢痕形成和血管化,直到炎症治愈。但局部应用有时可导致永久性上皮缺损。由于HSV的复发感染的特点,如何防止复发便成为治疗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理论来指导预防HSK的复发,也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能够杀灭神经节内的HSV。抗病毒药物的长期滴眼并不能防止其复发,但它对有明确诱因的患者可能具有一定得疗效[4]。

参考文献

[1]葛坚.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4-106

[2]FechnerFT,TeichmannKD,etal.OcularTherapeutics.Thorofare:SLACKIncorporated,1998.327-382

[3]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4]HollandEJ,MozayeniRM,SchwartzGS.Herpessimplexkeratitis.In:KrachmerJH,MannisMJ,HollandEJ,ed.Cornea.St.Louis:2007,119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