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教材安排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缺乏合作性和探究性。师生做实验的目的只是为简单地验证化学原理,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学生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与所学知识理论的关系,达不到认知的平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陷入被动的境地。笔者以为,在实验中学生亲自体验、探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趣味性,深入加强化学实验的合作性、探究性势在必行。
一、明确实验目的,避免盲目实验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实验,实验前应让学生复习好有关的课本内容,明确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时要严肃纪律,杜绝吵闹现象,要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言行,使实验能井然有序地进行。在保持实验过程井然有序的前提下,允许同组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欢迎学生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案,创设一种边实验边研讨的氛围。
二、规范学生操作,形成操作技能
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出现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不时巡视,时刻注意学生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及时加以纠正。不会操作的,一定要耐心地教。看到不良的实验习惯,一定要及时指正。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三、消除恐惧心理,大胆动手实验
对于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实验,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手来,形成人人争做实验的良好局面。有些仪器可以多放一些,尽可能地满足二人同时实验的需要,有些仪器只有一套,教师就要督促学生轮流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完成实验。
四、注重观察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经过预习实验报告及教师的指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准备,知道了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但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强有弱,所以对同一实验现象的描述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在试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在烧杯中点燃一枝蜡烛,然后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能力弱的学生描述为“蜡烛火焰熄灭”,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描述为“蜡烛火焰由大变小,最后熄灭”。所以在进行现象观察时,教师要悉心指导,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放过任何细微的现象。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要及时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书本知识而不顾实验事实猜想现象。
五、诱发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创新
在教导学生认真地按照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法,允许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并为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氢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分组实验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许多的奇思妙想,在制氢气时有位学生加好药品后不小心将试管底砸了个小洞,硫酸流了出来,他立即把试管放入小烧杯中,这时他惊奇地发现试管中的药品仍在反应,于是产生了用这个装置继续制取氢气的想法。我表扬了他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装置可以制备氢气?用这个装置怎样加硫酸?这个装置能否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经过一番思考,这位学生一一作了正确的回答,并且得出了这套装置优越于实验中的简易装置的结论。如果一发现学生砸破了试管就严厉地指责学生,那么学生也不可能有此创新了。所以在实验中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六、积极合作探究,防止不探不究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活动。在学生实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实现实验目的。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不可能完全独立地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在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上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总之,学生实验能以其生动的直观性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生兴趣,把实验中的好奇、好玩心理引导到科学探究上来;要通过实验现象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书本知识进行论证,以巩固知识,掌握规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特殊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