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习题课的原则
刘军
(威远县镇西中学四川威远642400)
习题课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以习题教学为载体,通过读题知意、审题明意、析题懂意、寻找思路、演绎解题、规范答题、归纳总结、记忆巩固、跟踪训练、针对点评等十个环节来实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培养习惯等目标的课堂教学。习题课教学原则要因教学目标、教师风格、学生水平等因素而异,不能整齐划一。此处提出一些原则供大家参考使用。
目标性原则;习题课的目标就是巩固知识、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培养习惯、服务高考。对学生已学的化学知识起着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
层次性原则;要针对学生层次选择好高、中、低档习题,以中档为主,以让好、中、差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一般而言,习题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得分率在30%~70%之间的题目,这类题目难易程度中等,属于效度和区分度较好的题目。至于得分率高于70%的题目教师只需点明“题眼”,可以少花甚至不花时间。对于学生得分率在30%以下的难题,可放在最后讲评,或只针对某一层次的学生去讲评。在选择讲评的知识点时,尤其应重视那些关键知识点的讲评以帮助学生掌握,并由此及彼。
容量性原则;容量要适当,既要以学生当堂课能否理解及掌握为度。不要一味偏多,也不片面偏少。
严密性原则;习题课上所选的题,要规范严密,经受得起推敲,不能模棱两可。一般最好使用高考题。
代表性原则;题的设计或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在巩固知识或指导审题或培养思路或训练解题或规范答题或方法提炼等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优秀的习题课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上好习题课必须在课前对试题结构、学生能力水平等系统分析,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习题课才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使习题课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专项性原则;习题课不要大而全,要大胆地针对相关章节中的高考热点(常见的考点和题型),开设专题讲座型的习题课。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开设单向选择、化学实验、无机推断、有机完成、化学计算等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就是要教学生会识别题型、学会方法、准确解答。
巩固性原则;习题课不只是讲题,必要的、重要的知识还是要复习巩固的。
能力性原则;习题课上教学生能够解题,尤其是在参考答案的提示下来解题或由已知条件来逗答案的教法,都不是在培养能力,只是在教学生会模仿而已,这样教出的学生平时考得,高考就不行了,因为平时考试大部分是见过的题,学生能够解题,高考大部分是未见过的题,学生就不知道怎样办了,即便是模仿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模仿解题,但也不过是百练成铁罢了。我们要教学生会怎样审析题意、寻找思路、正确解题、准确答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经得起高考,才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叫做有能力。
审析性原则;要教学生会审题和分析题,要培养“读→标→审”三个环节,粗读大致题意,用或勾或划或圈或点的方式标示出反应原理、结构、性质等信息,对于涉及反应原理的要能审出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对于涉及结构的要能尽量审出其官能团或相关的知识载体,对于涉及性质的要能与官能团或相关的知识载体联系起来。
思路性原则;教会学生怎样寻找解题思路是习题中最重要的一环,而思路就一定要有逻辑性和严密性,思路也才会清晰。一般说来,教学生紧扣题问,据有关知识和题意一环扣一环追寻下去,直至已知条件的解题思路,就有逻辑性和严密性了。应通过典型的例子,联想到若干相关或相通的其他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扩展思路,启发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这样的讲评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之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摆脱“题海战术”的束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举三归一的聚合思维能力。
有序性原则;指解题要“有条不紊”,即根据题问,反析题思维,逐个问题解析出来。
准确性原则;指答题要“切题规范”,即首先要形成紧扣题问答题的习惯,其次要重视书面表达“会用语化、有逻辑性、有准确性、有精练性、有美观性”。
技巧性原则;技巧也是一种能力,所以,我们在习题课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技巧、解题技巧、答题技巧,让学生懂得技巧、熟练技巧,以提高解题速度。
有效性原则;仅听懂学会,没有实战演习,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要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不要怕耽过时间,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及时练习,这样才会更有效果。
主体性原则;习题课也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不断地设问和引领学生思考问题,要让学生动笔演算,不要怕学生懂不倒、记不住、做不来,不要一讲到底,不要包办代替,不要满堂灌。教师讲评过少和教师讲评过多基本上是等效的,其效果均不理想。
总之,习题课重在启发思路、点拨思维、诱导参与、归纳总结,正确认识习题教学,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不仅能巩固知识,培养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这样教学的新理念才会深入人心,习题教学的生命力才会逐步壮大并最终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收稿日期:2009-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