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龙腾希望小学236000
摘要:本文从“初读质疑,发展感知素养”“细读深思,发展理解素养”“熟读巧记,发展积累素养”“练读迁移,发展表达素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凭借阅读训练发展语文素养的基本环节和操作方式。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训练发展
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凭借语言文字的训练,主要环节则是阅读训练,寓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于阅读训练的全过程,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初读质疑,落实语文感知素养的发展
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发展学生的语文感知素养,这是初读质疑阶段的基本任务。笔者在《黄山奇石》的初读阶段是这样安排的:
1.自由轻声读全文,完成下列作业:
(1)划出描写奇石名称的词语;(2)找出能解释奇石一词的句子;(3)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说出描写奇石名称的词语,然后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识记“猴子观月、仙人指路、天狗望月、金鸡叫天都、仙桃石、仙女弹琴、狮子抢球”。
3.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口头填空:黄山的奇石,叫得出名字的()、()、()、()、()、()等等。而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岩石,正等着我们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4.鼓励学生质疑:读着黑板上的这段话,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如:黄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石?课文具体介绍了哪些奇石?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些奇石的?为什么要给这些奇石的名称加上引号?
这一阶段的训练,围绕发展学生的语文感知素养,通过课内预习,渗透自学习惯的培养;通过齐读识记,既巩固了新词的自学效果,又训练了归类识记的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通过口头填空,加深了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知;通过质疑问难,在训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同时,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理解课文的重点上来。
语文感知素养的发展,通常以学生的预习自读为基础,侧重于强化对语言材料的总体感受,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直观印象。
二、细读深思,优化语文理解素养的发展
深入分析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搞清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语文理解素养,这是细读深思阶段的核心内容。笔者在教学《触摸春天》时是这样安排的:细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许久”怎么理解?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她又把蝴蝶放了呢?(因为蝴蝶是属于春天的。)
2.“张望”是怎么样的?安静在张望什么?你能张望一下吗?安静可是一位盲童呀。(学生闭上眼睛张望。)同学们做得真好。你望到了什么?(黑暗,什么也望不到。)可是安静望到了么?她是用什么张望的?(用灵性,用心灵张望的。)她为什么张望?她想看到什么?(她想看到蝴蝶飞舞的样子。)是啊,她的心里充满了对飞翔的渴望、对生活的渴望。
3.你听到她的心里话了吗?你能说一说她想说些什么吗?向着蝴蝶飞走的方向,她自言自语地说(蝴蝶,你自由自在地飞吧,我的心和你一起感受春天);因为触摸到了蝴蝶从而更好地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她禁不住要对蝴蝶说一声(谢谢);春天不光有鲜花,还有许许多多可爱的小生命,安静情不自禁地要大声赞叹:(春天真美啊!)
4.相信大家都已经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有人说,上帝为一个人关闭了一扇门,又为他开启了一扇窗,心灵之窗。安静用心灵感受到了什么?(用心灵看到了蝴蝶飞舞的样子。)仅仅是看到了蝴蝶吗?(还看到了花和草。)还会看到什么?(小鸟、流水……)
是啊,她用她的心灵,用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那么,安静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你感受到了吗?(是多姿多彩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吧。
通过反复研读、思考、交流讨论,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学会推敲句子的深刻含义;同时注重了句子理解后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深化感受,不断完善、升华各自的认识。从安静身上,感受到一位盲童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发展学生的语文理解素养,以学生对语言表象的充分感知为前提,侧重于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
三、熟读巧记,加强语文积累素养的发展
反复诵读语言材料,不断增加课文语言的储备,发展学生的语文积累素养,这是熟读阶段的主要任务。
四、练读迁移,促进语文表达素养的发展
灵活运用语言材料,使学生能够在新问题或新情境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发展其语文表达素养,这是练读阶段的主要任务。
语文表达素养的发展,侧重于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和言语形式去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悟。
对语文的感知、理解、积累、表达构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主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文感知素养、语文理解素养、语文积累素养和语文表达素养。而这些素养的发展,必须凭借阅读训练,并贯穿于阅读训练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