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教学模式浅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1

阅读课教学模式浅探

高翔(天全县乐英初级中学四川天全625500)

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语文教学存在费时又费力的现状,尤其是阅读课教学来说吧:一篇课文,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若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到,最终什么问题也解决不好。传统教学的弊端恰恰在此:每篇课文都字词句篇、语修逻辑等全面概括,以点带面,以主带次。课堂训练呈现重复性;学生学习存在厌倦情绪。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1.整体把握教材,设计系统化的训练目标

所谓整把握教材,就是要把握教材编排的体系、目标,篇目设制的系统、依据等。如《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在旧版教材中是第一册第七单元,那么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可把做读书摘要为训练目标,学生只要理清层次,抓住关键性词语,写出读书摘要即可。训练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学生很容易接受,目标也不难达到;而在新的人教版中是八年级下册,那么就可以作为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训练范本,把训练目标定为:明确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并且能结合课文说出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诚然,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互为联系,互为作用,相辅相成的。我们强调系统性,是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而进行合理的切分与组合,以便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制定某一课的训练目标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瞻前顾后,上承下接。譬如朗读能力的训练,安排在第一册第一单元中进行,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要求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但朗读能力不可能在一个单元的训练中形成。朗读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阅读理解、想象联想等其他语文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朗读训练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过在以后的训练中,不再把它作为一个单元甚至一篇课文的训练目标提出来,而是穿插到其他的能力训练过程中,或作为其他能力训练的一种手段来进行。另一方面,在集中进行朗读训练时,也不是单纯地为朗读而朗读,也要求理解词意、句意、文意,以便更好地朗读。

总之,系统化的训练目标,可以使教学有序可依,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构建教学的基本模式

这里所说的“教学模式”主要指以阅读教学为主、以一节课为单位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结构的相对定型化。但这种“定型化”不是僵化,是相对的。每一门学科的教学和训练都有其变与不变的因素,学科和知识有其内在的体系,教学也有其内在的规律,这是其不变之处;但训练目标的设制、训练步骤的安排等在每堂课中又有变化。这里说的教学建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一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目标。一般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

第二步:指导训练。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目标要求,学生开展各种训练活动。一般占有25分钟左右的时间,最少不应低于20分钟。

第三步:释疑总结。即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对训练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疑难问题做出解答,也可由师生相互质疑,师生讨论解答,或者由教师总结讲析,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效果。一般占用时间10~15分钟。

我们应把握一点,“模式”不是绝对的,而应根据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课文特点等灵活变通。当然,篇篇一律的课堂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我们应力求自己的课堂在稳重之中有变化,在成熟之中变活泼,让学生有规律可循,也有兴趣带动。

从教十多年,我最大的职业感言就是: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有全局的观念。对教材的把握要有全局观念,对课堂的设计也要有全局的观念。所谓站得高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