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差生;转化;
误区大凡只要有学校、有班级就会有优生和差生。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解惑授业者――教师,对于差生转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于差生转化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过大量的工作,可谓收获不少,但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所以,本文就差生转化过程中的几个误区试加分析之。
1.转化者与转化对象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
这种现象在平常的差生转化过程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讲,教师喜欢以自己或自己所熟知的例子为标准来衡量一切。而对于差生的实际情况却知之甚少。面对差生,教师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说:“你真笨,假如是我,就会怎么怎么的……”或者说:“连×××都可以学会,你怎么就这么差劲呢?…”等等。凭心而论,教师说这些话时,并不是真的想要讽刺、挖苦差生,而是“恨铁不成钢”。但是,教师说这些话时,似乎忘记了人和人既相似又相别,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由于自身智力的高低以及接受能力的强弱、学习环境等的不同,必然会造成优等生与差生以及界于两者之间的非优非差的区别。而且,优等生也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其中的个体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同样道理,教师要想差生一下子都转变过来也是不可能的。教师在转化差生时,一般只注意差生“差”的一面,而对其到底是因为自己的智力有问题?还是因为基础太差而导致学习落后?或是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而造成的呢?等等,即对差生为什么差却知之甚少。因此,在转化过程中难以“对症下药”。而在转化过程中,差生不能认识到转化是双向的、互动的,不能站在教师这个角度正确对待,总认为教师之所以这样做,是卖弄自己,或是讨好领导在他们面前挣表现,故而讨厌教师针对自己所进行的“不耻行为。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常常出现“消极、怠慢”的情绪。要避免这一误区,转化者必须进行大量的“探根究底”的工作,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转化者与转化对象不能很好地进行倾心交流
在平常的差生转化过程中,教师虽然也在积极地尝试着寻求打开转化差生心灵之窗的途径,但是,由于现实生活存在着太多不确定的客观因素,因而导致该途径常常是“收效甚微”。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差生的思想情况,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必须得到差生的大力配合。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当转化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时,教师对此所具有的信心、耐心、恒心等也会被慢慢地磨灭掉,从而也就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知晓转化对象具体的思想情况。由于转化者不能了解转化对象的思想情况,即使知道一点点,也只是表面的或是一知半解的。当转化者打这场没有完全把握之“仗”时,所得到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况且,当前的转化对象又并非都是那么“可欺”的,有些转化对象似乎天生就是和教师“作对”的,不管教师怎样使用各种“良策”、“毒谋”,都会是“雷打不动”。当转化者将要触及到他们内心真实的一面时,他们却又想方设法逃避开去,甚至不给转化者一丁点儿机会,真叫转化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旦转化者在不了解转化对象的具体情况、性格特点、思想动态等情况下一味盲目地、强制性地要求转化对象该怎么做时,部分转化对象的叛逆之心越发使转化工作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造成一方是没有把握的急于“进攻”,一方又是不给任何沟通机会的“顽守”,这样的“战争”只会是双“输”,绝不会双“赢”。最后,转化者也不得不草草地“鸣金收兵”。要避免这一误区,转化者与转化对象之间必须进行倾心交谈,相互沟通。
3.转化者不能很好地树立起“偶像”形象
众所周知,当今的青少年都特别崇拜各种“偶像”,如:歌星、球星、舞星等等。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说“偶像”就像是一台充满动力的助跑器,可以让他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姑且不论崇拜“偶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有效地的“偶像”,也许有的教师会开玩笑似地说:“要树立‘偶像’形象,从明天起我们干脆都参加歌星、球星、舞星培训班去算了……”。也许,他们说这话时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树立“偶像”形象,并非特指歌星、球星、舞星等这样的形象,而是说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拿出让学生所信服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或教学效果,又或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树立“偶像”形象,从而提高转化工作的效益。
4.转化工作不能很好地克服其单一化
转化工作应该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的,而现实中转化工作似乎只是班主任的“专利”,班级的科任教师很少主动地参与到转化工作中来。这也可谓是转化工作方面的盲区。而转化工作的另一重要方面即转化对象常常也只重视到班主任,一般只会将科任教师当成“小菜一碟”,采取爱理不理或表面应承,暗地里对着干的态度。由于转化工作中有此盲区,不仅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而且只会使科任教师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教学工作也很难有效地开展好。最后,就会出现多数教师中普遍流行的说法:“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他们可只听班主任的话,对我们一般的科任教师却是理都不理!”而说这话的教师就是造成这一恶果的“罪魁祸首”之一。在现实中,要解决这一盲区,其实,也是挺简单的,一方面,科任教师都主动地参与到转化工作之中,充当第二“班主任”的角色,对所授班级的情况都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帮助全体学生转变唯“班主任”是从的不良习气,领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真正含义,对不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应该保持一致的尊重。这样,才有可能创造教育教学中的和谐双赢。
总之,在差生转化的实际工作中,作为转化者应该考虑到转化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必须从实际出发,拿出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来。在书报、杂志上介绍的方法不一定就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只有将其融入到工作实践中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用。(作者单位:西藏昌都地区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