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2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20例

姑丽牙尔?艾尼努尔比亚?玉苏甫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冠心病一科新疆喀什844000)

【摘要】目的:评价中药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益气复脉治疗组和常规口服药物治疗组各60例;益气复脉组在常规口服药物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益气复脉每日5.2g,连续用药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心功能分级情况、心脏超声指标的变化及6min步行距离。结果: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组对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常规口服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CHF疗效显著。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注射用益气复脉;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227-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力衰竭类型,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心血管疾病治疗策略及手段不断更新及完善,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大大下降,也使得慢性心力衰竭初诊或再诊人数不断增加,它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观察发现,慢性心衰患者中表现为气阴两虚证者多见。注射用益气复脉,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慢性心力衰竭120例,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心悸、气短、乏力、动则汗出等气阴两亏证的CHF患者120例,心功能Ⅱ~Ⅳ级。其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36岁~80岁(55.4岁±9.3岁)。其中冠心病66例;高血压40例;风心病10例;扩心病4例。心功能Ⅱ级60例;心功能Ⅲ级52例;心功能Ⅳ级8例。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运动耐力及病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标准

所有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推荐的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评定标准。心功能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1.3排除标准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对益气复脉注射液不宜或过敏者,依从性不佳者,符合入选标准,但因各种原因未完成治疗的患者。

1.4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NYHA分级为Ⅱ~Ⅳ级,年龄≥18岁者,立行走的患者。

1.5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卧床休息,低钠饮食,吸氧,限制入水量,纠正电解质紊乱。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予利尿剂(呋塞米、螺内酯)、洋地黄制剂(地高辛为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给予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药物组成:红参、麦冬、五味子(天津天士力制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60463)用量每次5.2g,每日1次,用250mL~500mL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溶解,每分钟40滴。疗程均14d。两组在急性发作或加重时,可及时变更治疗方法,可使用毛花苷C(西地兰)、呋塞米、硝普钠及新活素等药物。

1.6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心脏超声指标及6min步行距离。

1.7疗效判定标准

1.7.1依据心功能分级NYHA进行疗效评价。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超声检查结果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Ⅱ级或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超声检查结果有所改善,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或心衰加重。

1.7.2LVEF上升>20%为显效;LVEF上升10%~19%为有效;LVEF上升10%为无效。6min步行距离判定:6min步行距离增加150m为显效;增加75~149m为有效;增加<75m为无效。

1.8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死亡原因[1]。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要改善症状,更要针对心室重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的发展,同时强调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对于CHF患者心功能评估不但要评估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而且要评价CHF患者运动耐量,二者缺一不可。美国心脏病协会、欧洲心脏病协会及我国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CHF治疗建议均强调对CHF运动耐量评估的重要性,并提出6min步行试验是一种简单、有效、客观评价运动耐量的指标。CHF属于中医的“心悸”、“水肿”、“咳喘”、“痰饮”、“胸痹”等范畴[2]。其发病机理是阳气亏虚、淤血阻滞、水饮停蓄。心力衰竭基本的病理改变是心之阳气不足、血脉流行无力、血行缓慢而瘀滞、水湿不化聚生痰饮,属因虚致实、虚实交错之证[2]。其阳气虚衰是本,血水瘀滞为标,本虚标实。故心力衰竭的治疗当以温阳益气为首要,使正复邪去、气充血行[3]。

注射用益气复脉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等组成。主要功效为温阳益气养阴,活血利水安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参具有类似强心苷的作用;麦冬具有明显提高耐缺氧的能力;五味子具有扩血管、提高心肌代谢酶活性、改善心肌的营养和功能等作用。

本研究表明在对心力衰竭治疗中,常规西药加益气复脉疗效优于对照组,心功能改善,6min步行距离增加,彩超LVEF值提高,证实其对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可以安全使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LAPOINTEMC.molecularregulationofthebrainnatriureticpeptidegene[J].peptide,2005,26(6):944-956.

[2]胡大一,马长生,王显.心脏病学实践2010-中西医结合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9.

[3]陈可冀,陈晓虎,沈建平.心血管病特色专科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