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交远洲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城市建设的地面硬化现象,打破了城市原有的生态体系,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增加了艰巨的任务;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建设理念,在追求城市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将城市的海绵体系(原水体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及合理性的规划建设,以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方式进行自然地存储、利用;在减少城市内涝的同时,使城市的居民生活更生态化、舒适化和便捷化。
关键词:地面硬化;排水系统;生态体系;内涝
总言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受到社会上下的广泛关注。随后,住建部、水利部等国家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技术文件,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方向,提出相应的建设目标、指标和考核方法,为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1.背景
近年来,各城市出现“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地面“水泥化”“硬质化”的结果,填湖造田、填湖造房等现象改变着地形地貌,给原始的排水排洪模式带来了改变及破坏,使城市排涝系统不堪重负;而且较多城市的排涝系统中隐藏着各种不安全的因素;从而排涝系统在运行中遇到暴雨天气,产生内涝的情景时常发生。
2.海绵城市建设
2.1建设内容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生态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以最原始水生态系统为基础,统筹城市规划、道路交通、排水、园林等有关部门和专业,渗透于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中,使各部门、专业间相互协调,最终达到在保证建设区海绵城市得以全面实现的同时,使总体指标以最优的方式分配给各系统、部门和专业,最终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1]。
2.2.建设目的
结合地区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特点,达到消减水涝、净化水质、储存和利用雨水的目标。
2.3.建设任务及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作了详细规定,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2]。其中,在现代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对城区影响比较大且可形成内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径流峰值的增大和径流污染的严重引起的。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保护水系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措施,是完成海绵城市任务的前提和基本手段。水系保护的关键是源头保护,在建设区内所有合流及支流都需保护,不得随意填挖或改道[1]。水系得到保护,建设区的径流总量将可受到控制。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规划区域的全面建设(商业、住宅、道路、厂区、市场、市政公共设施等的修建)往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而原有水系径流系统的变化,路面的大面积硬化及区域内水流系统的阻断,产生了水量流速过快,流量过大,峰值形成时间过短、过集中等,导致暴雨期区域内的排水系统收集排放压力过大,往往产生内涝的情况。径流峰值的控制主要是增加水流汇聚时间和途径;在城市建设初期,应保护原有的水流通道和储水体系,使区域的水系统在城区建设前后的生态体系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
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负荷,河道污染、大气变暖、水系变化等,且近几年产生的危害越来越明显,从而雨水在汇集过程中对绿化植被的净化能力增加了强度,雨、污水合流最终排入河道后对河道产生了非常大的污染。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为了提升建设区内城市生态系统功能,需控制源头污染,进行日常河道的治理,雨污水完整化的分离、收集等措施;这样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既形成了城市的海绵体系,解决了洪水对人民财产产生的危害,又解决了后期污染治理产生的费用问题及对人民工作、生活带来的不便。因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对于原有水系的保护,决定了海绵水系的后期建设模式和投资。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四大任务为“水系保护、消减水涝、净化水质、储存和利用雨水”,海绵城市要形成完整的体系,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海绵城市形成的过程中,采用系统科学、创新引领、因地制宜、合理优化、分类指导、绿灰结合等方法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建设;设计时,在水系进行充分保护的前提下,结合平面与竖向的设计,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2.4.建设要求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使海绵体系产生真正的海绵效应,在进行前期的建设的同时,还需进行:一是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编制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标准及设计准则;二是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增加系统的统计检测环节,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过程合理、合法;三是是后期需进行评估及体系升级,将初期海绵体系进行一步步的升级建设;最后,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城市规划、道路交通、水文地质、排水、园林等相关专业、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则可将海绵城市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的整体建设中进行系统配合及实施。
3.应用
3.1自海绵城市建设开始至今,国家首先进行了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其中30个试点中有19个试点失败,各个试点采用的海绵建设方式主要有雨水花园、雨水截留沟、蓄水池、湿地、生态河岸等,以调蓄暴雨时产生的洪水。
3.2深圳市光明区在市政道路、公园和群众体育中心的建设中,采用生物滞留设施、绿地雨水收集、绿色屋面、透水铺装等设施,在遵循“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的原则下,进行了首批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
3.3西安市西咸新区的市政道路建设中,因地制宜,采用雨水花园的结构形式,解决了开发区的雨水收集,进行了海绵城市的初步设施建设。
4.结论
海绵城市的建设,在遵循原有生态的优先原则下,通过自然体系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的途径,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的渗透、储存、净化和利用;从原始途径去改变洪水淹没城市的现象,最终达到“大雨不涝、小雨不积”。
参考文献:
[1]上海东泽水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绵城市贵阳标准研究,2016.12.
[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