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奏变快,饮食不规律,患上糖尿病的概率越来越高,这都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失调导致的。通过总结目前糖尿病的特点,简单阐述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找出各类药物的治疗原理,对研究糖尿病药物进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351-02
据WHO估计,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患者年龄基本上分布在45~65岁。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失调导致,值偏高或者偏低,影响生命体血糖的代谢。从众多糖尿病的病例情况来看,较少一部分患者是属于胰岛素依赖型(I型),这类病是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还有可能是自身免疫系统故障,胰岛R细胞不能正常工作,致使相关的胰岛素细胞失去原有的功能,不能正常产生胰岛素。Ⅱ型糖尿病与第I类不同,体内还存在胰岛细胞,但受过渡肥胖,或者是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等影响,不能正常产生胰岛素,体内的胰值偏低。根据糖尿病的病理特点,对现有的治疗药物进行简单阐述[1-3]。
1.糖尿病治疗药物现状及进展
1.1胰岛素及胰岛素制品
如果通过服用口服降糖药物仍没有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时,Ⅱ型患者就可以服用该类药物来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不能只是借助控制饮食来治疗,达不到治本的作用。当前已使用的胰岛素品种比较多,按给药方式不同可分为非胃肠道给药和非注射给药。前者包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系统,最新出的创新治疗如“胰岛素疗法”,它的原理是生产睡前皮下注射长效制品,来使体内的胰岛素量保持平衡。而后者包括目前最新的治疗方法:促吸收剂的胰岛素脂质体、胰岛素纳米制剂等口服剂型药品,可很大程度上减少消化酶的破坏。如胰岛素龙血竭纳米球,运用沉淀法来使胰岛素保持完好,保证更长的药效,另外,肺部吸入剂因在治疗的过程中不稳定,很少应用到治疗糖尿病。
1.2胰岛素类似物
一般的胰岛素在体内不能起到很好地分泌功能,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体内一旦血糖不稳定,将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出现了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它不但可以改变了分子间的影响,起效等作用均优于较常规人胰岛素,更加容易满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需求。一般有两种常见的速效胰岛素:一是赖脯胰岛素,它是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研制而成;二是门冬胰岛素,也是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用门冬氨酸代替脯氨酸。目前应用比较广的是中效胰岛素即NPH,但它所受的限制较多,不稳定,峰值持续时间较长,不能发挥较高的模拟水平。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起到了很好地模拟效果。如:甘精胰岛素等,整个过程产生少量的沉淀物,延长了吸收时间,更加容易发挥其作用,通过增加药物用量,减慢其扩散的速度,达到更加持久的药效。
1.3胰岛素受体激动剂
从胰岛素的原理出发,可以总结出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发生作用,来维持体内的胰岛素含量平衡,其中胰岛素受体R亚基发生自身磷酸化,激活酪氨酸激酶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1999年在美国的一个实验室成功发现了激活剂,为糖尿病的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通过从5000种化合物中筛选出想要的激活剂,并直接作用于胰岛素受体,重新让胰岛素信号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模拟胰岛素的整个分泌调节功能,效果比较明显。此外,还有钡类化合物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但是物质本身有毒性,应用较少。这类药物的发现为治疗I类糖尿病翻开了新的篇章,开辟了新的治疗道路。
1.4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这类药物可以在用餐时调整体内的血糖,与磺酰脲类药物作用的原理有很大的不同,为与β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使依赖的钾通道迅速去极化,加快胰岛素分泌速度,有助于恢复β细胞的分泌功能。还能减轻所承担的负载,尽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磺酰脲类药物相比,可以很大程度上模拟胰岛素,很好地控制体内的血糖含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分泌细胞。还可以将磺酰脲类药物进行不断优化,将磺酰脲基团换成梭基的苯甲酸类、玛琳肌类化合物等。
1.5中药抗糖药
西药虽然在作用上更加明显,或者是药效更加持久,但不注重身体的整体协调作用,常伴随着副作用的发生,患者如果长期使用的话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我国古典医学书籍中记载,糖尿病是一种饥瘦症,尿液深得蚂蚁的喜爱,味甜。中医认为,阴虚内热,日久则阴损于阳,气阴两虚,气血不足,容易引发并发症。随着我国对糖尿病的深入研究,对中药也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诸多治疗的途径,体现出中药的温和性,协调性,更是多个环节的综合治疗表现。人参皂苷Rb可增加体现出强大的优越性,更加利于基因的表达,促进mRNA和蛋白的合成,也促进了脂肪细胞的分化,使胰岛素的作用更加明显,加大葡萄糖的转化与消耗。另外,在众多实验结果中表明,枸杞可以很好地降低血糖,提高了胰岛素的整体的水平,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出杜仲的作用,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更加优于其他的药剂。
2.结语
近年来,医药研究者更加关注糖尿病(DM)的治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新型抗DM药正经受临床测验,根据患者的反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DM的治疗有了更新的认识,也促进了研究人员对抗DM药物的深入研究。研制出了一些新型降糖药物,如钠葡萄糖同向转运体抑制剂和AMPK激动剂等,都可以从原理上抑制血糖的上升,使血糖处于正常值范围。总之,新型药物将促进糖尿病领域的迅速发展,为患者提供更科学地控制血糖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笔,马萍,钟媛,孙雪,焦铭.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3,42:106-108.
[2]杨卢军,张林潮.糖尿病治疗新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0:1591-1593.
[3]李落雨,徐鲲杰.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现状及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5,2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