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随着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大学校园中铺天盖地地普及开来,它对当今“90后”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不可预知的。因此,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制高点,已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网络;“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
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从2008年开始,“90后”大学生陆续进入高校校园,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网络已经渗透在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习到生活,从内在个体心理到外在人际交往,都深刻地受到网络的双重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下,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充分发挥它的正能量,同时又能有效地规避其负面作用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焦点之一。
一、“90后”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
(一)理想信仰上:渴望坚定的理想信念。
由于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人们远离崇高,信仰消解。这一变迁已经深刻的反映到“90后”大学生身上。相关调查显示:34.5%的“90后”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理想和信仰对人生的影响。然而,在多元价值观念喧嚣的背后,却折射出他们对社会共同价值观的追求,渴望拥有坚定的理想和信仰。“表面看来越是激烈的价值冲突越是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需要。”
(二)价值取向上:渴望正确的选择。
当今时代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复合时代,中西文化交锋,古今文化交汇,主流非主流文化交织,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荒诞思潮等各种价值观念激荡着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90后”大学生由于思想单纯、阅历尚浅等原因,容易出现盲目跟风、不知所措、摇摆不定等选择的困惑与尴尬。在众多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中渴望学会做出正确选择,是每一位“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三)关系模式上:渴望重构交往秩序。
“90后”大学生“6+1”(意味着六位长辈均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中)的家庭结构造容易成他们与长辈之间的隔阂,从而转移倾心交流的对象,而网络正好应求而来。
自诩是“衔着鼠标长大的一代”的“90后”大学生,通过语音交流、视频对话、游戏竞合等交往方式,寻求自己的价值认同。在此过程中,他们无法摆脱鱼龙混杂的各类信息的“轰炸”,加之网络交往的隐匿性、陌生性,构建文明的网络生活空间和诚信的网络人际关系也成为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网络传播对“90后”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
网络传播对“90后”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一)拓宽新视野。
网络打破时空的束缚,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90后”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增强了自己的全球意识。同时,网络的高科技特点可以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增强自我意识。
网络可以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一方面,网络增强了“90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他们可以自主利用网络处理越来越多的事情,如交友、网购、求职等等。另一方面,网络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网络交往能够获得自信和别人的肯定,从而增强自我意识。
(三)丰富交往方式。
网络交往不同于传统交往方式,网络交往的虚拟性给网络主体带来安全的心理慰藉,因此扩大了“90后”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使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交往中获得自信。网络交往使大学生交往的内容得以丰富,交往频率得以加快,成为现实交往的补充。
网络传播对“90后”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一)冲击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是重要的舆论阵地,网络环境让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对“90后”大学生的渗透有机可成,它们在网上悄然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使得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以假为真,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产生一定的对抗情绪,使得许多“90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观念有淡薄之势。
(二)引起道德行为失范。
目前,法律和道德规范在网络这个全新的空间中还未全面有效地建立起来。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与虚拟性,会让大学生产生错觉,削弱其自律意识,导致大学生的行为随意和责任感下降,思想道德滑坡。
三、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强化主导价值观。
高校网络建设必须始终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另外,高校的网络建设要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让“90后”大学生感受到我国的快速发展,以增强其爱国主义和爱国情怀,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二)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在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间接的性质,直接的道德舆论评价难以进行,外在的道德约束力被弱化。因此,加强网络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就显得更加重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发展个人爱好与遵守社会规则的关系,正确辨别网络中的“垃圾”信息。这样,在行使网络自由时,能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网络道德规范,并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引导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的健康发展。
(三)寓教育于服务之中。
校园网络的构建应在理论问题知道的基础上,结合“90后”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焦点、难点问题,有讨论,有评析,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坚决避免网络空洞、虚假的说教。校园网络还要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导航,广泛开展学术、科技和娱乐活动。搭建师生交往平台,及时解决“90后”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把教育和服务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赵惜群,苏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102-106.
[2]秦琴.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104-106.
[3]刘云:首份“90后”大学生新生调研报告新鲜“出炉”,大连日报,2009,6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