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需要新的教学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1

新教材需要新的教学模式

文伟忠

——《荷叶·母亲》散文诗教学初探

文伟忠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中学337000

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选了作家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哲理含蓄、意味隽永,如果驾驭得好,指导得法,学生审美情趣、形象思维、创作潜能都可能得到发挥。

我把教学思路确定为:诵读进入鉴赏情境,整体感知表情达意内涵;往下品味优美意象,让学生想象、补充、叠加意象,进行再创造;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讲述母爱故事,悟出母爱平凡、无私、伟大的真谛。

第一步:朗读进入意境,整体感知美,就能把握表情达意层次。

散文诗最适合诵读。朗读进入意境。读好了,课堂气氛就上来了。这是因为散文的意境美和语言是统一的,而感知这两种美非诵读不可。我课前布置学生朗读,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既使诵读能力好的学生,也需要指导。于是我简练揣摩,如配上背景音乐——《荷塘月色》,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图片,只作简短的导入——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她的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她就是文坛巨星冰心。母爱是什么?请听《荷叶.母亲》的配乐朗读。

诵读成功,学生听得很投入,喜欢上了这篇课文,有的甚至抓住当时触动心灵的画面,做些简单的记号,揣摩文中这儿该是亲切、娇昵,那儿该是深沉、烦闷、压抑、感动……学生对文中许多地方产生兴趣,如语言美、意象美、哲理含蓄美……可我暂时避开,让学生找那些过渡标志的句子,实际目标是要学生找出行文线索,让他们很快明确作者表情达意大致层次。从学生反馈来看,这样切入化难为易,豁然开朗。

附教学镜头:

师:听了朗读,我猜同学们有许多感知,如亲切诗化的语言,鲜明优美的意象,深沉含蓄的哲理等等,可能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请找出相关的语句。生: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感动。

师:抓住作者表情达意的线索,整体感知作者表情达意大致层次。各层次大致讲什么?生1:作者因什么事烦闷?

生2:红莲的盛开,似乎是让人欣喜的一幕,但它仍没有缓解作者烦闷的心情,作者仍是不适意,为什么?

生3:红莲的命运有没有出现转机?作者的担忧解除了吗?她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吗?

生4:作者本应该是很高兴的,但为什么高兴会成为感动?

师:这样说来,作者表情达意的构思是抓住作者感情的变化。

第二步:品优美意象,让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

散文诗除具有散文特点外,还具有诗的特征。鉴赏诗歌关键是抓意象,散文诗也是。艾略特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

让学生想象、模仿、创作一些意象。下面是模仿走向创作教学中的诱导:

师: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意象,它们是……生(齐答):荷叶、雨点、红莲。师:沿着这个思路,能否补充、调换意象?

生(补充的):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母亲是阳光,我是小树。母亲是大树,我是树苗。母亲是溪流,我是鱼虾。

母亲是夜空,我是繁星。母亲是泥土,我是花草。……

生(调换的):“树干”换成“大树”“泥泞”换成“泥土”……

第三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探讨蕴含的真谛。

散文诗鉴赏不仅需要培养整体感知,捕捉优美意象参与内化创作,还需要引导学生探讨,感悟蕴含深刻的哲理。同时,应该注意鉴赏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过程,需要结合自己的体验阅历。

随着教学的深入,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母爱的真谛。

我在学生齐读课文后由具体而抽象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师:引入冰心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记关心自己女儿的冷暖这一感人资料。

师:引用资料(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故事)。

师:播放汶川打地震感人视频(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生1:讲述小时候妈妈背我去读书的故事。生2:讲述妈妈在油灯下为织毛衣的故事。生3:讲述深夜,妈妈陪伴我学习的故事。……

学习者最终能够感悟没有描述且未曾教或无法教的东西,那真是我们教学中的大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在自己的亲身参与中掌握的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的知识、兴趣的最重要的条件。”

散文诗中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就是先具体,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表可发,学生能够思考你设计的思维训练内容,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悟性,从而悟出抽象的东西,这样就把学生带活了。

教后我向学生征求意见,学生反映令我欣慰。其中一个学生说:“真如佘树森说的,‘有从平凡出走进极乐世界的惊喜’”。

新教材、新课标的大改革,为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一个试验探索的契机,其中需要执着的试验,还需要及时的总结。新教材需要创建适合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从哪里来呢?说到底,就要从勇于实验,及时总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