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实施模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地方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实施模式探讨

朱红

朱红

(保山学院教育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地方院校班主任以大学生感恩教育为主题开展班会,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主题班会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还能为感恩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平台。本文旨在通过理论构想,提出符合该主题的实用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实施模式

Onimplementingpatternoflocalcollegestudentsthanksgivingeducationthemeclassmeeting

ZhuHong

(EducationalInstituteofBaoshanCollege,Baoshan678000)

Abstract:Classadviseroflocalcollegescarryingoutclassmeetingonthanksgiving;education,notonlyenrichingcontentofthemeclassmeeting,alsoprovidingaplatformforabettercollegestudentsthanksgivingeducation.Thispaperaimsatthetheoreticalconcept,putsforwardthethemeoftheutilitymodel.

Keywords:collegestudents;themeclassmeetingofthanksgivingeducation;utilitymodel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2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要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让受教育者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丛飞事件”、“‘辛酸父亲’的来信”[1]等鲜活的事例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感恩心灵的严重缺失以及加强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教育可以传承传统美德,让大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增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推动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地方院校班主任利用班会实施感恩教育的优势分析

(一)感恩教育实施的便利性。

与其他任课教师而言,地方院校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人,是基层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领路人。并且,很多地方院校都要求每周要开班会,时间固定,人员不变,这为班主任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利用班级团体的特征,采用团体辅导和咨询的技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感恩教育提供了便利。

(二)感恩教育实施的系统性。

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等方面施加影响的,其内容包含了认知、情感、实践等成分。因此,感恩教育应包含以下三个层次[2]:第一,认知的层次,“识恩、知恩”,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对其产生相应的认可;第二,情感的层次,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快和幸福的情感,心存“感恩”,并有一种报恩的冲动;第三,实践的层次,将内隐的感恩之情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良好的行为的习惯。然而,目前很多地方院校,将感恩教育片面理解为搞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如给父母写一封信,为父母洗一次脚等,使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感恩活动精神实质的情况下盲目“活动”,活动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甚至消解了活动的真正意义。班会是地方院校大学生每周的必修课,利用班会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做到时间上“全程化”、空间上“立体式”和内容上“系统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三、地方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实施模式探究

(一)模式构想。

根据以往主题班会“班会设计-导入—认知、体验、分享—总结”的模式[3]。本研究尝试提出以班级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为辅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模式。模式共分为“主题选定、活动设计、活动开展和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如下图)。

(二)实施要点。

1.主体选定。

通过问卷调查,让大学生对自己感恩的对象进行描述,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整理,把握大学生感恩对象的总体分布和感恩对象受关注程度的年级趋势,甄选出对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具有针对性及积极指导意义的感恩教育主题。

2.活动设计。

将选定的主题在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及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兴趣来设计符合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和取向的活动方案,并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的个性化、现实化和多元化等特征,活动方案的制定力求独特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3.活动开展。

选择师范班级,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要求,从“认知——情感——实践”三方面系统实施感恩教育,注重接纳、支持、开放团体气氛的营造,以室内和室外活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活动内容合理选择活动方法,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演绎、咨询答疑、家庭作业等,完成感恩教育的活动内容。同时,鼓励班级成员对活动进行总结与点评,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反应与价值升华,并通过相互交流取得成长的经验。

4.活动推广。

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结束后,可通过前后测实验法,了解班级学生感恩的理的前后变化,或让大学生对整个教育活动的满意度进行评估,以了解整个感恩教育活动实施的效果,以便查缺补漏。同时,总结活动经验,修改和完善活动方案,建立大学生感恩教育主体班会活动方案数据库,推广到其他班级。

(三)实施保障。

1.高度重视大学生感恩教育,营造积极良好的感恩氛围。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否具有感恩的情感,对促进人与人的友好相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与帮助,构建全程、全方位的感恩教育环境,形成感恩自然、祖国、人民、父母的良好氛围。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好感恩教育的示范。

感恩教育重在“情感渗染”,而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高尚道德修养的示范者和践行者,其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充满人文情怀,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践行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树立感恩典范,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学生自觉树立感恩意识,愉快地践行感恩活动,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开展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班主任应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相关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坐标和指南针,决定着行动的方向与效果。为了提高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有效性,班主任还应研究和探索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相关典故和理论知识。如,东汉王祥卧冰求鲤,三国孟宗哭竹生笋,宋代朱寿昌弃官寻母,岳飞以父礼安葬老师,杨时程门立雪等典故;英国德育专家彼得•麦克费尔等创立的体谅模式,“感恩”的认知情绪、情感体验、拓宽建构、道德情感、内外在目标等理论。

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感恩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班主任在其中充当着领导者的身份。为了使团体活动有效开展,班主任还需学习和掌握团体辅导的一些技巧,营造一种真诚、信任、和谐的气氛,充分挖掘每个团体成员自身的资源,引导成员通过体验、讨论、分享、相互解难、头脑风暴等方式,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体验身边的点滴感动,达到知恩于心、谢恩于言、报恩于行的目的。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为辅导的运行模式,活动效果如何,关键还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以自愿参与为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动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题班会的策划、实施和推广等全过程。

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就是以感恩教育为目标,将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和技术深入到班级学生群体中,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渠道,不仅有利于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其研究成果和经验可以为其他主题的班会进行有效服务和借鉴,是值得探究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

参考文献:

[1]梁勤儒,王燕芳,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97-99.

[2]刘欣.高校感恩型德育模式研究[D].三峡大学,2010.5.

[3]艾军.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5):57-58.

作者简介:

朱红(1983—)云南德宏人,保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积极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