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宿迁223900)
【摘要】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48例脑出血缺血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尼莫地平)和对照组(尼莫地平)各24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B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平均血流量和外周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平均血流量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外周阻力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平均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流动力学,有助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缺血性脑损伤;尼莫地平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8-0090-02
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其发病后易造成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最终会造成脑梗死[1]。加快血液循环是减少缺血性脑损伤的关键。尼莫地平是钙离子拮抗剂药物,具有扩张脑动脉,缓解脑缺血的功效[2]。本研究对我院就诊的48例脑出血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给予了尼莫地平治疗,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6年3月就诊的48例脑出血缺血性脑损伤患者,其中行手术治疗患者26例,未手术保守治疗患者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观察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2.26±4.28)岁;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63.11±4.6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脱水降颅压、神经保护、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302,10mg)10mg加入0.9%氯化钠500ml静脉滴注,每次滴注时间控制在2h内,不宜过快,1次/d。两组均治疗10d。
1.3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I评分、平均血流量和外周阻力。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B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脑缺血引起的脑细胞结构变化和功能紊乱,进一步导致神经功能的损伤,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等均与脑出血后的近期预后有关。尼莫地平是二氢吡啶类药物,因其具有良好的脂溶性,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且能够抑制血液成分中如血小板释放血栓素等活性物质,减少脑的缺血性变化[3]。本研究中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此外,尼莫地平通过特异性结合细胞膜上的相关受体,增加血流量,减轻继发性脑损伤[4]。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平均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尼莫地平可增加血流量,减少血管外周阻力,这和上述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流动力学,有助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晓艳.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19-20.
[2]任江月.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2):138-139.
[3]许明霞.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3):3209-3210.
[4]李旺.常规治疗和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7):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