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琨
(石嘴山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宁夏石嘴山753000)
【摘要】目的:观察腹针配合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病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原理。方法:临床观察腹针配合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病后遗症期患者31例。结果结论:腹针配合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病后遗症期疗效确切。
【关键词】腹针;水针;面瘫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144-01
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6个月以上,面部表情肌及动作仍未恢复,甚至出现鳄鱼泪、联带运动、面肌痉挛、面肌僵硬感等临床表现的病症,其病程较长,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腹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病后遗症期31例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1例面瘫后遗症患者均为我科住院及门诊患者,所有患者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病程6个月至12个月24例,12个月至18个月6例,18个月以上1例,平均病程8.7个月。25岁~35岁2例,36岁~55岁21例,56岁~65岁8例,平均年龄48岁。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1]第七版(贾建平、陈生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2](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治疗方法
2.1腹针治疗
腹部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神阙、阴都、商曲、大横。治疗前先行腹部查体,确认肝、脾无肿大,即可施治。常规皮肤消毒后选0.25*40mm的毫针,避开毛孔、血管,直刺穴位,针刺深度至地部,采用捻转补法,每5分钟行针1次,使针感向四周扩散。患侧阴都穴梅花刺,以阴都为中心,上下左右各距3~5分,分别刺1针,共5针,形成梅花图案。神阙穴使用艾灸盒施灸。
2.2水针治疗
面部取迎香、太阳、下关、颊车、颧髎、翳风等穴位,用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每日选取2~3个穴位注射,交替取穴,注射后按压10分钟,避免皮下出血。
腹针治疗每日1次,水针治疗隔日1次,5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共治4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症状疗效标准》[3]。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面部表情肌及动作恢复正常功能,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为0~2分;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面部表情肌及动作恢复较好,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为3~12分;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面部表情肌及部分动作明显但动作不到位,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为13~23分;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面部表情肌及动作无改善,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为≥24分。
3.2治疗结果
31例患者,治愈17例,占54.8%;显效9例,占19.0%;好转4例,占12.9%;无效1例,占3.2%。总有效率96.8%。门诊随访至今无复发。
4.体会
面瘫病后遗症期因病程较长,经久不愈,气血虚衰,脏腑功能失调,致气血运行失畅,经络受阻,颜面失养,歪僻难愈,故应以培补元气、调理脏腑、活血化瘀、舒筋养肌为治疗原则。腹针疗法[4]是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辩证施治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经络及相关部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疗法。中脘、下脘、气海、关元4穴组成引气归元,具有补心肺、调脾胃、益肝肾之效;大横可健脾祛湿,活血化瘀;根据部全息分布定位,面部对应中脘、阴都及周围,故对患侧阴都采用梅花刺;颈部由双侧商曲而出,且商曲于《针灸甲乙经》记载:冲脉、足少阴之会。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可濡养颜面筋脉。艾灸神阙穴,可壮元阳,温经络,通气血,提高腹针疗效。西医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致面神经内的营养血管痉挛,引起面神经缺血、水肿。由于面神经通过狭窄的骨性面神经管出颅,故受压发病。因此给与生素B12注射液取患侧面部穴位注射,改善面部微循环、营养面神经,促进面神经尽快恢复。笔者应运腹针配合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病后遗症期取得了确切的疗效,而且二者配合治疗,较传统面部针刺痛苦小,无明显不适感,适宜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石学敏.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
[4]博智云.腹针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5]王拥军.神经内科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