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1

浅谈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策略

王立芬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所衍生的子问题。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但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

由于家庭的流动,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受到不良影响,成绩较差;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压力大,工作强度大,照顾、监管孩子的时间有限,造成其子女行为习惯基础差;家庭经济困窘,缺少家庭温暖等原因,使流动人口子女情绪表现为自卑与自强相结合、烦躁、情绪低落、焦虑、孤独。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我校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成为流动人口子女的知心人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一项调查表明,在对孩子的帮助中,父母通过给孩子的关注、爱护、理解等倾注情感的方式达到的效果是其他方式总和的6倍。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心呵护,家长有责任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笔者所在的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请家长参加学校的家长培训,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并请当地名人谈家教经验,学校还利用“校讯通”平台,经常向家长发送“教育金点子”,启发家长教育思考,提高家长道德素养,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全校家长会,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期间,向家长展示孩子们自己的黑板报、手抄报、书法作业、美术作品、经典诵读视频、参加学校少年宫活动的视频,让家长看到孩子多彩的学校生活,改变“进城唯有读书”的偏见。学校通过各种活动让家庭和学校建立起联系,让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让家长成为孩子无话不谈的知心人,逐渐消除孩子自卑的心理,帮孩子树立学习、生活的自信心。

二、组织教师培训,让老师成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导师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老师,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尤其部分年轻教师缺乏教育经验,情感体验不够敏锐,对待学生的态度、方法不够恰当,无意间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所以,我校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培训,进行心理教育专题讲座,统一教师思想,提高教师认识,在教师队伍中树立教育公平观念,要求每一位教师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营造公平、和谐的育人环境,让流动人口子女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学校不惜花人力、财力派个别教师参加省内、省外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外培的教师对本校教师又进行二级培训,通过培训,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教育方法更加灵活,教育手段更加人文化。

另外,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常规。学校每天中午向学生开放温馨小屋“心理健康咨询室”,针对流动人口子女中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健康老师提供的少年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

三、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活动成为流动人口子女放飞心灵的载体

要让流动人口子女真正热爱学习,热爱城镇的学校生活,除了老师用爱心温暖他们,同学们用真诚接纳他们,还必须点燃他们的生活热情,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主动融入集体,融入城镇。

我校结合“第二课堂”成立了书法组、舞蹈组、表演组、象棋组、足球队、篮球队等17个兴趣小组,每位同学都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参加了一项活动,在学校艺术节、纪念“12·9”歌咏比赛、经典诵读大赛、演讲比赛等学校大型活动中,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让他们发挥特长,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育日常化,使学校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的乐园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身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对流动人口子女,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花费更多的精力,不仅要重视行为矫正,让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还要始终坚持矫正心理问题,以德育为先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以借助班会这个德育平台,设计、开展形式丰富的主题班会,积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努力下,流动人口子女一定能和城市的孩子共同拥有同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