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文物管理局)许召东姚永亮薛龙奎
邮寄地址:河南济源市钟楼街87号454650姚永亮电话:13569161956
摘要:一些本属于我们河南的文化却被别人“借”走,经过打造,成了人家的“固有文化”或品牌,一些我们河南也有的文化现象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而被不断遗失,这着实又让人心酸。加强历史文化文物遗迹遗存的保护利用。河南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都很丰富,体现着河南人本身就有的创造优秀文化的热情、能力和成就。
关键词:河南;地域文化;保护
河南地处中原,九州之中,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向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22个王朝在此建都。孕育和创造了灿烂光辉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知河南者知中国,得中原者得天下”,说河南是中华民族的缩影,河南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点儿也不过分。
近年来,多次见到党报党刊上呼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感慨万分。但往往仅是吹风而已,见不到更多实质性的行动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又令人惋惜。一些本属于我们河南的文化却被别人“借”走,经过打造,成了人家的“固有文化”或品牌,一些我们河南也有的文化现象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而被不断遗失,这着实又让人心酸。“商山四皓”本在河南济源境内的商山居住,因避秦乱在王屋山下的“避秦沟”(又名“远尘沟”)隐居,由于史料记载的错误,被历史嫁接到陕西一带的商洛山,而陕西就此打造出了“四皓文化”。济源境内现存有绮里季墓、三皓墓和东园、绮里、三皓、商山、远尘沟等地名。又如“仙女下凡,董永招亲”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体现了劳动人民心灵美好的寄托,触动了中国固有的孝文化根底,不断被演义传诵,山东、江苏、山西、湖北、安徽等地把它作为自己的区域文化加以打造利用。如安徽的黄梅戏曲《天仙配》、湖北打造的孝文化、山东申报该故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而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同样流传着“董永招亲”的美丽传说,故事发生在济源市西南的大峪镇槐姻村一带。相传仙女下凡,震怒天庭,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将仙女抓回,拆散了姻缘,气死了当年为媒的老槐树,当地群众为纪念汤帝的点化,取老槐树的躯干盖成了槐姻庙汤帝殿(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槐姻村也由此而来。目前还有董岭、仙口、槐姻等地名和董永墓、仙口寺、槐姻庙等文化遗存。
其实,河南的文化遗产被遗失或者被他人“借取”的还远不止这些,也就是说因文化“丢失”给我们河南人带来的悲哀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不主张名人争夺战,从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言,好的文化得以弘扬,我们为之欣喜高兴,但就保护和发展区域文化而言,就不可为之而欢欣鼓舞了。那么怎样才能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河南固有的地域文化,发展创造河南的未来文化呢?我想最根本的途径是群策群力,其基本办法有三: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现有文化的保护宣传力度,建立相应的文化保护弘扬机制和扶持引导政策。传统优秀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必须加以保护。现在不少城市、村镇、住宅小区都建立起了文化大院,加强了文化设施建设,为实现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仅仅在硬件设施上的建设还远远不够,需要在内容上下下功夫,如出台政策,鼓励挖掘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文化、创造先进文化,让文化大院真正起到宣传教育、陶冶性情、传承弘扬文化的阵地,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其次,加强历史文化文物遗迹遗存的保护利用。河南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都很丰富,体现着河南人本身就有的创造优秀文化的热情、能力和成就,文字的产生、天文学、医学的发展、四大发明等无不与河南有着扯不断的关系,作为河南人,无不为之荣幸、感动和自豪。但不难发现,很多人在意识上认为,文化是软行业,不关乎国计民生,当文化、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摒弃前者,看重后者,殊不知文化的进步,体现了政治经济制度的文明,政治经济制度的文明又折射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明程度。好的文化需要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而文物是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见证和实物载体,是物化了的文化,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所以,摒弃错误的意识和认识,加强文化文物的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鼓励、催生河南文化走向繁荣。原省委书记徐光春概括河南拥有18种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河南人民的创造,是河南人民的骄傲,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搜集整理并加以弘扬。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对戏曲文化、服饰文化、餐饮文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地名文化、区域风俗、民俗礼仪礼节等特色文化进行系统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催生一批的杰出创作人才,把河南文化推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