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走进生活李进1朱蕾蕾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让作文走进生活李进1朱蕾蕾2

李进1朱蕾蕾2

李进1朱蕾蕾2(1.临沂市罗庄区傅庄中心小学,山东临沂276000;2.临沂市汤庄实验学校,山东临沂276000)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郭沫若也曾讲过,习作就要“写尔所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结构和语言水平,对学生习作提出过高、过难、过急要求,其结果往往有悖于教师的初衷,欲速则不达。

作文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厌教,学生怕写,作文教学整体效益不高。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进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成为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回归生活,抓住精彩片段

鲁迅说过:“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导致考场作文虚假的关键就在于学生的作文脱离了生活。学生长期生活于学校、家庭之间,单调、乏味,缺乏鲜活的经历。即使有一些生活经历,也是熟视无睹,记忆淡薄。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积极进行实践体验,疏通学生创作的源头活水。

对生活没有感悟,不能抓住生活的细节,就会感觉生活平淡、枯燥、无聊,这也导致学生思想的匮乏与感情的浅薄,造成文思的枯竭。其实,就在平淡的生活中,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和独到的精思妙论。抓住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做好积累,才能使作文有真情实感。习作之树要想枝繁叶茂,必须底色常青。作文没有根,也就成了虚无飘渺的壳,失去了内在真实美。留心生活,融情于笔端。在写《早晨》一文的时候,让学生留心早晨的人、事、景,他们写出了许多活生生的早晨的人与事。有写晨练的,有写当街叫卖的,还有写人们早起之后那双朦胧的睡眼的,非常精彩。

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精彩的片段很多。有一位教师从“六·一”儿童节着手,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六·一”联欢会后,学生们余兴未尽,因为是他们的节日,那张张笑脸洋溢着对生活的感受,对未来的憧憬。教师提议:不上课了,一起来写诗。于是在黑板上写道:花红柳绿,欢声笑语。我们的六一充满喜气。有的学生兴奋极了,举手续写:欢天喜地快乐无比,是我们给六一的赞礼。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就这样一节课过去了,黑板上出现了师生共同创作的《快乐的节日》这首诗。虽然诗的韵调不严格,但与学生当时的兴奋、对生活的赞美比起来,这真的不算什么。

二、细致观察,激发写作灵感

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习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按理说学生习作的内容也会很丰富,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习作内容中写得不具体,读来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观察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观察不仔细,不全面,也不深入。许多素材看起来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没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不经意间从学生的视线中溜走了。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中触发创作灵感。

传统意义上的观察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它停留在为写作而被动地观察的层面上。这样容易使学生步入写作之前要观察、文章写好之后就不再观察的误区。因此,教师要淡化观察的功利性,从积累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增加观察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而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用心去体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人物,每一处景致。当然,大千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观察时要学生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体会其自身的独特性,在观察中品出平淡中的味,悟出平常中的奇,习作内容也因此丰富起来,留在头脑中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在一段时间里,一位学生仔细观察了一只小白兔后,写了《我给小兔相个面》一文,文中这样描述了自己的发现:“虽然它和鼠类是近亲,身体却比老鼠大多了,与老鼠十分相像,只不过耳朵长了些。它全身毛色不同,大部分是咖啡色和白色,只有在脸上有一闪一闪的几簇白毛。在那椭圆形的脑袋上嵌着两只小眼睛,红眼珠在眼眶里不住地转动着,似乎在寻找藏身之处。红红的鼻子下面还长着一张三瓣小嘴。你只要小心地、扳开它的嘴唇,就会发现两颗洁白而又细小的大门牙,难怪它能这么快地磨碎食物。

它性情平和,胆子小。每当我给它喂食,它总不肯出来,我只好把食物放在地上。等到我一走开,它便从屋里跳出来,拼命地咀嚼食物。”

从这篇习作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饲养的过程中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认识了小白兔,了解了它的习性,从观察中触发了写作的灵感。

三、亲历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撇开学生缺乏观察能力等主观因素不说,就“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内容来说,生活体验太少确实存在。面对这种情况,埋怨是无济于事的,教师能做的就是用他们的热情、他们的爱心,为学生创造一些“新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验、手工制作、扮演角色、游戏竞赛、自办手抄报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展作文接力活动,让各小组购买一本硬面抄本,全班六、七本即可,每天让各小组的一名学生来写,作文的题材、内容、范围、形式不限,但必须是真人真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就对这六七本作文进行批阅,利用几分钟择其“闪光点”进行评赏。第二天,同一小组的另一名同学又接着写下去……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写完后,又接着进行下一轮,如此循环,通过这种活动,写作资源就可以慢慢积累下来,择其一二就是一篇美文。

开展“新童谣”的征集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倡导良好的校园风气。让学生各自收集健康的儿歌、道德、三字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然后开展交流会,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介绍。在此基础上再抓住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题创作,写出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积极向上的新歌。有不少学生习作贴近现实生活,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如一位学生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同学之间有困难,大家齐心共帮助,你一言来我一行,集体生活乐融融。”

学校开展“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家乡,可以从家乡的名人、特产、风光、经济等几方面进行拓展阅读。然后开展读后感交流会,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了解家乡,在此基础上再抓住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来写,习作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提供平台,展示学生写作成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语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习作能力的高低更是天差地别。因此,关注到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都能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对于避免严重的习作能力的“两极分化”应该是有帮助的。

从三年级开始,笔者协助学生创办班刊———《新荷》,并设置了几个主题栏目:“生活作文”一栏,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收集学生的成功之作,是学生习作兴趣培养的加油站。“写作小诀窍”一栏,主要是为习作水平相对一般和暂时落后的学生而设,摘录他们的单元习作、小练笔或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断,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精彩镜头”一栏,记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奇言妙语、精彩言论,尤其是平时学习水平一般的那些学生的“一鸣惊人”的妙语。这些栏目的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的意识,使优生有了提高的机会,其他学生也有展示的舞台,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习作集里齐展精彩,使得全班同学都爱上了班刊。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只要同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作文教学的目标“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也就不难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