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中医医院检验科陕西宝鸡722400)
【摘要】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应用凝血功能检测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希望能为脑出血的临床诊断以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方法:将2014年11月15日—2017年11月21日期间进入我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盲选62例作为本次研究主体,按照患者入院检查结果以及正常指标对比进行分组,其中变化不明显的31例患者纳入第一组,变化明显的31例患者纳入第二组,对第一组和第二组患者关于凝血功能以及预后评估之间的关系展开详细分析。结果:和第二组进行对比,第一组患者的良好率明显更高,组间存有差异(P<0.05)。第一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第二组,组间存有差异(P<0.05)。而第一组、第二组患者的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以及FIB(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的预后判断通过凝血障碍检测,可有效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可推广。
【关键词】凝血障碍;脑出血;检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125-02
脑出血在临床之中十分常见,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有动脉瘤、肿瘤、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以及脑血管畸形等,发病急,病程较短,出血量大的患者致残率高[1-2]。目前主要通过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患者的意识水平展开相关的评估,将2014年11月15日—2017年11月21日期间进入我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盲选62例作为本次研究主体,研究脑出血患者应用凝血功能检测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作出的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研究材料
将2014年11月15日—2017年11月21日期间进入我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盲选62例作为本次研究主体,按照患者入院检查结果以及正常指标对比进行分组,其中变化不明显的31例患者纳入第一组,变化明显的31例患者纳入第二组。第一组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7:14,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21岁、84岁,平均年龄为(52.98±3.15)岁,其中17例患者为高血压性脑血压、8例患者为动静脉畸形、4例患者为动脉瘤性,烟雾病和肿瘤各为1例。第二组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8:13,年龄20岁~86岁,平均年龄为(53.06±3.05)岁,其中18例患者为高血压性脑血压、6例患者为动静脉畸形、5例患者为动脉瘤性,烟雾病2例,肿瘤患者1例。本次研究的62例患者之中,10例患者深昏迷,27例患者昏迷,14例患者浅昏迷,11例患者为嗜睡或朦胧,患者在入院的时候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部分患者出现瞳孔散大的现象,患者家属对此次检查和治疗方式均有所了解,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同意进行检查和治疗。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之上的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患者之后需要进行脑出血位置的确定,详细的询问家属和患者相关的病史。62例患者均进行了头颅CT检查以确定脑出血的位置,其中5例患者颅皮内层下出血,20例患者丘脑出血,6例患者脑干出血,24例患者壳核出血,5例患者脑室出血,2例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入院时以及出血后72小时均进行3毫升静脉血的收集,经过光化学法-散射比浊法展开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检测。D-二聚体含量经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检测,应用CT对中线偏移进行检测,并夹断出血量。
1.3观察指标
对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展开评价,其中0~2级为良好,3~7级为病残。
1.4统计学研究
在该次检测相关实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整理好相关实验数据后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通过率(n,%)表示,计量资料则通过(x-±s)表示,如果实验组和常规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后,P值小于0.05则可证实统计学意义成立;若P值大于或等于0.05,则可证实研究获得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与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第一组和第二组归转对比
对62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展开分析,其中第一组良好率明显高于第二组,病残率明显低于第二组,组间的对比存有显著差异(P>0.05)。详细见表1。
3.讨论
脑出血在神经外科属于常见的疾病,起病急,病情危重,患者需要及时接受针对性治疗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3-4]。凝血指标可脑出血患者预后进行判断,这主要是根据脑出血之后损伤组织释放出大量的因子进入血液循环之中,之后将会VII因子被激活,进而极大外源性凝血途径[5-6]。脑出血患者因为血管内皮受损,并将聚集血小板,最后形成DIC前驱状态[7]。本文研究证实,第一组良好率为93.55%,病残率为6.45%;第二组良好率为29.03%,病残率为41.49%;和第二组进行对比,第一组患者的良好率明显更高,第一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第二组,组间存有差异(P<0.05)。而第一组、第二组患者的PT、TT、APTT以及FIB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概而言之,脑出血的预后判断通过凝血障碍检测,可有效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可推广。
【参考文献】
[1]乔潜林,白新学,刘海玉等.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神经功能与凝血功能和炎性指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7):3878-3881.
[2]邓顺顺,张嘉萱,朱涛等.凝血功能检测对脑出血患者治疗情况评估的价值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7,37(03):256-257.
[3]李振亚.凝血功能检测应用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04):311-312.
[4]刘伟,初晶学.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01):61-63.
[5]吴小林.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检测对脑出血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14(01):68-69.
[6]周晓颖,蔡维平.颅脑外伤所致迟发性脑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