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CCU病房163453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防治对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30例老年房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心病占36.7%,高血压占20.9%,风湿性心脏病占18.3%,其他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等只占一部分比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占34.4%,持续性心房颤动占65.6%,结论:冠心病和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是老年人心房颤动常见原因。而心房颤动的重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所以在心房颤动的治疗过程中应当重视抗凝治疗。
【关键词】心房颤动;治疗;老年人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在老年人中常见,发病率和年龄有关,一般规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老年人年龄超过60岁患心房颤动的几率>1%,年龄超过70岁发病率超过5%[1]。心房颤动可引起诸多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血栓栓塞、心肌缺血等,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健康。为提高老年人心房颤动的治疗和预防水平。对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本院明确诊治的30例老年房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并有完整记载资料的老年房颤患者30例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0~88岁,平均71。持续性心房颤动10例,男7例,女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20例,男12例,女18例;病因中高血压病7例,冠心病8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心肌病1例,病窦1例。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悸、脉搏紊乱、头晕、晕厥、疲乏气短、呼吸困难等。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经以下方法治疗:①药物复律(要求复律成功并能维持窦律>24h)。②控制心室率。③电复律。④射频消融等方法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功能不全,抗凝,预防、治疗脑栓塞等。
2结果
30例患者中冠心病占36.7%,高血压占20.9%,风湿性心脏病占18.3%,,其他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等只占一部分比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占34.4%,持续性心房颤动占65.6%。通过统计发现,30例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药物复律7例,控制心室率23例,治疗所用药物为地高辛或者倍他乐克,给药方式为口服。3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剂量调节,约90%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心室率能够维持在60~80次/min。30例患者中有11例采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
3讨论
老年房颤多数发生在心血管疾病基础上,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瓣膜病等。在我国住院房颤患者的调查中,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半数以上合并高血压,其次合并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分别占1/3、1/4[3]。本组资料显示:30例老年房颤患者中高血压病7例,冠心病8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老年患者常有多种病因共存,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等可引起心肌缺血,致心肌传导速度降低形成折返从而引起房颤。另外也与老年人心房间质不均匀性纤维化促进慢性传导发生,一旦诱发房颤,将更有利于房颤维持,加上心脏扩大,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激动传导系统退变,心肌兴奋性等因素,都是房颤发生的原因。
老年人房颤患病率高,风险大,发病有其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积极治疗至关重要。积极治疗原发性心脏病才易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使之转复后长期维持。即使不能治愈病因,能解除血流动力学异常也很重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心室率及有效的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住院率、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血栓栓塞和心力衰竭并发症。早期治疗可以避免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避免发展为慢性房颤。在病情不同阶段给予及时规范治疗,使病情得以及时纠正,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虽有发生轻度脑栓塞,经积极有效处理,症状消失,无任何后遗症。尽管房颤会影响心脏收缩的协调性和规律性,特别是在激动、劳累、失眠、缺氧、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下影响心功能,但有效控制房颤并发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高血压、冠心病是老年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而心房颤动又是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持续性房颤会引发和加重心力衰竭,并使脑梗死增加,故加强抗凝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房颤患者不仅要服用有效的抗凝药物,而且剂量必须足够,立足达标。
参考文献:
[1]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7.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69,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