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心脏病治疗中心江西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探讨目标管理法在小儿先心病术后血管活性药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12月在小儿心脏病中心开展目标管理,以提高药学知识、提高药物效果、减少堵管为目标,收集血管活性药理论知识考核分数、血管活性药分配合理规范率、导管药物性堵管的发生率与目标管理实施前2013年度考核分数比较。结果:目标管理实施后血管活性药理论知识考核分数及血管活性药分配合理规范率明显高于实施前,导管药物性堵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值得在医院病区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目标管理;血管活性药;用药管理
【中图分类号】R726.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920-02
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是指由组织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目标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1]。微量泵入血管活性药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后维持循环稳定的一项重要的措施,也是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些先心病术后常需要合并用药,导致患儿需要泵入的药物多而动、静脉通道少引起药物间反应导致导管堵塞的现象时而发生,重新置管增加患儿的痛苦及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因此2014年度,我们把目标管理法的理念引入到小儿先心病术后血管活性药用药管理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有两组资料:资料一: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心脏病中心监护室护理人员共45名,均直接参与先心病术后临床护理,年龄(28.11±3.00)岁;学历:本科23名,大专22名。资料二: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应用4种以上血管活性药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2014年1月至12月应用4种以上血管活性药患儿70例作为实验组。
1.2方法
1.2.1制定目标
成立目标管理课题小组,该课题经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审批后立项。由课题小组制定“规范用药,减少堵管”的目标。
1.2.2制定措施
实现“规范用药”目标的前提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由于新药层出不穷,护士的药物知识不足,不能完全理解用药过程中的要求[2]。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由术后监护医生讲解血管活性药的药理作用,给药方法、安全剂量,特殊先心病的特殊用法。药理师讲解血管活性药的配伍禁忌、PH值、药物渗透压。配备药物手册供查阅,对护士进行提问与考核,要求人人掌握。建立微信群,便于交流。
1.3目标控制
监护室护理组长随时检查组员使用血管活性药的情况,有无按照先心病的特殊要求而由最佳的通道泵入;在同一根导管输入多种药物时有无按照药物的PH值配伍禁忌而分配。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并纠正组员的错误操作。护士长每周不定时检查一次,结合护理组长记录的问题,通报一周内在血管活性药用药方面存在的缺陷及疑惑,交由课题小组,提出整改意见,公布于微信群。告知护士课题组将从三方面进行考核:㈠护理人员血管活性药理论知识考核。㈡护理人员血管活性药合理分配操作实践能力考核。㈢导管药物性堵管事件发生的次数。
2评价方法及效果
2.1评价方法
药学知识的测试由课题组统一命题,100分制;操作实践能力考核从护理组长和护士长每次检查资料中统计,用规范使用人数/总人数×100%计算;堵管率:导管堵管例数/病人总例数×100%。
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t检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3结果
目标管理实施前后血管活性药理论知识考核分数比较(表1)。
目标管理实施前后血管活性药分配合理规范率(表2)。
目标管理实施前后导管药物性堵管的发生率(表3)。
表1目标管理实施前后血管活性药理论知识考核分数比较(分,x±s)
3讨论
3.1实施目标管理提高了血管活性药理论知识
表1结果显示,实施目标管理后,血管活性药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目标管理在血管活性药管理中的应用是可行,有效的。目标管理是一种科学的、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因简单易行,故可操作性比较强。并且目标具有激励和引导功能,可作为标准来衡量实际的业绩,贯穿于整个管理环节,使得管理活动获得最佳效益[3]。通过目标的明确,护理人员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在使用血管活性药时有了明确的标准,各项工作的开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提高了护士的自学能力,会主动查阅资料,从血管活性药的分类包括血管扩张药、莨菪碱类、强心药、血管收缩药四大类[4]到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尤其是复杂性先心病或合并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病人手术后常需正性肌力药物来维护心功能,经左房输注正性肌力药物能消除经中心静脉给药所引起的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升高[5],从而有效提高了护士血管活性药理论知识。
3.2实施目标管理有效提升了护士操作规范程度
表2结果显示,实施目标管理后,目标管理实施后血管活性药分配合理规范率上升(P<0.01)。表3结果显示,实施目标管理后,导管药物性堵管的发生率下降(P<0.05)。目标管理实施后患者是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护理服务的体验者、接受者和受益者[6]。通过组织目标向个人目标的分解、转换,使每名护士都明确了目标和要求,实现了自我控制,体现了一种“自控管理”,增强了下属的责任感。而责任感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因素[7]。随着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程度的提高,药物性堵管下降,患儿重新穿刺减少,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和家属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李秋洁.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
[2]爨秀芳.护士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4B):38-39.
[3]葛玉娟,徐芳.目标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00-101.
[4]徐叔云.临床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6-270.
[5]于存涛,刘迎龙.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经左房输注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可行性.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4):204-205.
科技项目:
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2015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