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对初中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怎样培养学生对初中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

康方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23团中学康方方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培养数学兴趣的重要性、现实性,接着从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直观、创造成功条件、给予积极评价四个方面谈如何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培养;重要性;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G430.1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061-01

学生若能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则比单纯地依赖认知因素,无论是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数学思想、经验的获得都更加高效,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作为教学目标已被写入新课标中,这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在目标上的一种自我完善。学生学习数学时的那种愉快、兴奋状态应成为我们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近期,笔者以数学兴趣为题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有一个问题是:“你喜欢数学吗?”结果在“A.很喜欢”“B.比较喜欢”“C.说不上喜欢”“D.不喜欢或讨厌”四个选项中,选择C、D两项的竟然占到近一半,其中有10%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数学,甚至讨厌数学。学生一直在学习数学却对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如何培养初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要在这方面为学生做些什么呢?本文将根据调查情况及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虽然具有高度抽象性,但并不神秘,并非天外来物。现代数学不是单纯的数学游戏,不是束之高阁的知识体系,也不是缥缈虚无的判断推理,它是一种应用于生活的技术。苏科版初中教材就是以“生活数学”为主线之一展开课程内容的,十分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相互联系,为学生提供了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数学教材中联系生活的内容随处可见,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理念,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具有特色的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又运用于生活实践。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提高兴趣的源点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够统帅事实和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感,品尝到应用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感、迫切感,形成持久的内在动力。

二、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学生仍擅长具体形象思维,喜欢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这与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数学知识体系相矛盾。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呢?第一,提供可供观察的实体和图像,其中实体包括实物、学具、模型等,图像包括挂图、图片、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第二,可提供操作材料、实验器材,学生可以通过动作达到直观的目的。第三,就是语言直观,善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活动思考”是苏科版数学教材编写的另一条主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感,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对学生智能的开发、综合素质的提高颇为有益。数学活动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著名的“做中学”教学思想。若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组织数学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不可或缺。当然,组织数学活动,需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把握好活动的时机,并及时把数学活动中获得的感知内化为数学知识,如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等等,纳入知识结构体系。

三、创造成功条件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中,因为“觉得数学太难,捉摸不透”及“数学基础不好,学得吃力”占了绝大的比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C.索洛维契克说过,“凡是我们能做好的事情,我们就喜欢它;凡是我们做不好的事情我们就不喜欢它。”显然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少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于能学好数学的自我效能感很低。

人类需要成功,而学生需要成功的感情尤为强烈。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会使学生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相反,若学生过多地品尝着失败的苦涩,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严重的就会逃避数学学习,如有意迟到、旷课,有意忘记作业。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条件。第一,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对于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各个环节。只要出色完成各自任务,达到要求,即为成功。第二,具体指导学法。学会学习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必要前提,要教给学生如预习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操作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反思的方法等等。第三,引导克服困难。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了差错时,不要训斥,不要简单地否定,也不要立即另找他人代答,而应该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引导,为其搭桥,为其铺路,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直至达到成功的彼岸。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知难而进,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些学生就会渐渐地意识到凭自己的努力也能够解决数学上的难题。

四、给予积极评价

教师要善待学生,换位体验各类学生的学习处境,尤其是学困生的那种痛楚感、无能感、无助感。不要再用同一根标尺衡量所有的学生,不要再机械刻板地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一标准,要允许有差异。松软适度的土壤,才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严适度的管理,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进步程度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他们,鼓励他们,并诚恳地指出问题,诚恳地提出希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如能经常地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信任和好评,就容易形成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尤其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挖苦,不冷落。否则,这些学生真的可能与数学断绝来往,又何谈数学兴趣培养呢?

关于兴趣培养的复杂性和艰苦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倘若要培养出学生对数学最本质、最深厚的兴趣,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就更加不容易了,任务更为复杂、更为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