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中药对症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1

小儿发热的中药对症治疗

柳祥峨

柳祥峨

(长阳县高家堰镇卫生院443517)

【关键词】小儿发热中药对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4-0370-02

引起小儿发热的疾病众多,大体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临床上儿童以感染性发热疾病居多,明确诊断病因并积极针对病原进行治疗是治疗发热的基础,同时,针对发热做常规对症处理,由于儿童不愿服药的特点,临床多应用如退热栓、退热贴、口服甜味药液如布洛芬液、及物理降温,多数患儿的发热可以得到控制,并在自然病程结束后体温恢复正常。但有一部分病例发热难以控制,或高热持续不退,或反反复复,患儿痛苦,家长身心疲惫。

一小儿发热的中医病理与治疗立法

根据中医卫气营血论,儿童多发热病,因其体属纯阳,发热多以气血皆化为热为特点,治则依《叶稥岩外感温热篇》之大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因此,治当以清气透热凉血为主;加之热邪伤阴烁液,故宜佐滋阴降火之品。气、营、血、阴四者同治,共奏一功。

二筛选治疗发热的中药

柴胡性味苦凉,入肝胆经,功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等。《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纲目》:“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药品化义》:“内热用黄芩,外热用柴胡,为和解要剂”;《本草正义》:“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还于表,而外邪自散;一为正虚,则清气之陷于阴分者,举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气自振”。

黄芩性味苦寒,入心肺、胆、大肠经,功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栀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本经疏证》:“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泻气分之热……故黄芩协柴胡能解气分之热”。

石膏性味辛甘寒,入肺胃经,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本草经疏》:“石膏,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丹皮《本草经疏》:“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之要药”。

赤芍性味酸苦凉,清热凉血,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治热病头痛,壮热神昏,斑疹,呕吐,小儿惊风。《日华子本草》:“煎,治热毒风并壮热”。

地骨皮《本草备要》:“地骨皮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

知母性苦寒,《本草正义》“知母寒润,正治实火”,李皋:“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兹化源之阴”。

玄参性苦咸凉,滋阴降火,除烦解毒,张元素“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治空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以玄参为圣药”;《本草正义》:“玄参禀赋阴寒,能退邪热”。

生甘草《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李皋:“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

三组方

立方选柴胡、黄芩、石膏为君,转透清气清气分之热;赤芍、牡丹皮、地骨皮、水牛角、为臣药,清热凉血;知母、玄参滋阴降火,为佐药,生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为使药。组成方剂:柴胡10黄芩10石膏20赤芍10牡丹皮10地骨皮10水牛角10知母10玄参15生甘草10

在方此基础上根据临床不同情况酌情加减,咽痛红肿加牛蒡子、射干、二花、连翘、赤小豆等;咳嗽加桑白皮、前胡、川贝、款冬花、紫苑等;同时单味药剂量根据患儿年龄大小相应调节。

四方剂的运用方法及临床效果

由于中药汤剂气味苦,小儿服药困难,不愿服药,因此,只要利用常规退热方法能有效控制或治疗发热者,一般不用中药汤剂治疗发热;但在临床实践中,许多小儿感染性发热在通过积极病原治疗后,依然发热难退,或者反反复复,缠绵不愈,在坚持原先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本人运用上述方剂汤剂治疗,作为发热对症治疗,在服药过程中若出现高热,仍需运用快速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液、或物理降温等常规方法,绝大多数在24h后热势消退,95%以上的病例不再发热,坚持服药三天停药,若其他症状依然存在,则继续病原治疗。

由于运用本方剂退热,系纯中药制剂,副作用小,服药后无大汗现象,退热平稳,热程大大缩短,一般24h内体温完全恢复正常,而且热退后极少反复,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