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打白骨精》看高年级小说阅读指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从《三打白骨精》看高年级小说阅读指导

汪洋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215122

论文摘要: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以课内阅读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阅读能力为核心,采用“激趣—自读—引导”的方式。尊重学生阅读过程的个性化感悟,着力关注学生的阅读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最终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本文以《三打白骨精》为例展开,从三个方面来谈高年级小说阅读,原文和课文互补、抓住小说的元素着力打造人物形象、个性化阅读,读出个人的感受。

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小说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以第十二册为例,《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就是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节选出来的,并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就被放在了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小说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关注的可能并不在于故事本身,一部好的小说,对细节的描写会非常详细,用很多文字去描述和描绘,借此传达很多的社会、人生现象,这里又涉及到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本人的成长史,乃至于这部小说的“原身”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小说很耐读,可以将章节放在全书中读,也可以将某一章节单独拿出来读,还可以反复读,20岁的时候读,30岁甚至50岁的时候还能继续读。这就是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小说的特点。

这样的课文往往篇幅会比较长,而且阅读也存在个性化。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慎之又慎,最后学生带着他目前的人生经历,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而不是我们的阅读体验或者参考书上的阅读体验强加给他,这样才能算比较好的一堂小说教学课。

小说教学的三个要素: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这篇课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时候,除了看一个故事的有趣,巩固对取经四人组的个性印象之外,还有一些也是我们要带给学生的。

一、原文和课文互补

为了降低小说阅读的难度,我们看到书店里的名著都有相应的青少年版,编入课本的小说章节肯定都经过了删减、改编,使得情节虽然还在,但是语言文字却有所不同。不能说这样不好,对于接受能力薄弱的学生而言,降低阅读的难度,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至少能先把故事读懂了,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古典文学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文字的魅力不容小,甚而至于说语言文字也是一部小说成为经典的。

以《三打白骨精》的课文为例,在环境描写的时候,课文用了八个字“山势险峻、峰岩重叠”,我们的孩子生活在江南,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景观,但是环境的渲染对于氛围的营造,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这是一个妖怪触摸的地方,这八个字再加上学生的想象,也未必能对文本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也会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产生疑问,因此,这个时候,原文的出现就是比较重要的了。“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山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这些让人心生畏惧的词语,自然而然会让学生感受到妖精的出没之处就应该和这样令人胆战心惊的环境相匹配,甚至时间允许,还可以将神仙洞府的一段拿出来进行对比,直观让人感受环境描写在营造故事情景中的重要作用。

更不要提故事的主人公,著名的反派人物白骨精,那就更离不开原文的介绍了。在教学时抓住这一对比,更加有效果。例如:

师:说时迟,那时快。施展妖术,变成了——村姑。

出示:“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1)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是什么样的村姑呢?(美貌。)

(2)看看原著中描写的吧——

“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dài),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zhuàn)林……”

(2)这是白骨精使出的什么计?(美人计)《西游记》最著名的版本李卓吾批评本,在妖精第一次变少女的文字描写后,批了一个字:(你们猜是哪个字?)“妙”。妙在哪?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眉毛妙在——生:“柳眉积翠黛”;

师:那眼睛妙在——生:“杏眼闪银星”;

师:那身材妙在——生:“体似燕藏柳”;

师:那音色妙在——生:“声如莺啭林”。

师:再想想她用的“计”,还妙在哪?

小结:(美貌的后面藏着什么?)为什么把白骨精变的村姑写得这么美呢?突出说明白骨精把“丑恶”掩藏得深,反衬妖精的贪婪、狡猾、诡计多端。原来美貌的外表下藏着不可告人的内心。真是居心险恶啊。

你看,原文将白骨精写得越美,越是暗示着她的“美人计”,她的蛇蝎心肠。

所以,原文是我们引导学生热爱经典的一大武器。

二、抓住小说的元素着力打造人物形象

可以说,取经四人组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否则不会火遍大江南北,日本介绍北京奥运会开幕的片头就用了孙悟空的形象,美国也拍过西天取经的故事,可以说,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归根结底就是写人的。

以大家都喜爱的“孙悟空”为例,六年级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放开讨论,抓住细节来看悟空这个人物,越细节越能看出人物的特点。例如:

生:孙悟空机智勇敢,不论白骨精怎么变他都一下子识破了。

生:面对唐僧的责怪,把斋饭变成青蛙、癞蛤蟆给师傅看

生:面对唐僧的驱赶,假装讨松箍咒不肯走

生:孙悟空看见妖精,藏好棒,笑着迎,主要是怕唐僧阻拦他,怕白骨精起戒心,很聪明。

生:打之前暗中叫来众神,下定决心要打死妖精,又怕师傅不理解。

这里截取了一些学生的发言,实际上学生眼中的孙悟空体现在每一个描写他的句子中。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孙悟空,不是一只只知道抡棒打死妖怪的猴子,不是后面封为“斗战胜佛”的得道之人,而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会因为师傅发怒而哀求,还会因为不想离开耍点小聪明的猴子,很接地气,很生活化,很令人容易亲近。

三、个性化阅读,读出个人的感受

《西游记》这部小说,不能说是教给学生什么,只能是在带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出共性的内容,但是情节、人物只能看各自的读法,生活经历、个人体验都会给阅读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比如说很火爆的电影《大圣归来》,比如说前几年看哭许多人的《悟空传》,还有《沙僧日记》等等,这些作为对经典的另类解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元化地认识名著,认识人物。

教无定法,端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