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探讨

梁小丽

梁小丽(山西省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特点。方法对93例丙肝病毒感染孕妇及其新生儿分析HCV宫内感染状况及婴幼儿感染情况。结果母亲抗-HCV阳性、HCV-RNA阴性26例,宫内感染26例,宫内感染率100%,1岁后随访21例,无感染者,感染率0%;母亲抗-HCV阳性、HCV-RNA阳性67例,宫内感染67例,宫内感染率100%,1岁后随访48例,无感染者,感染率0%。结论孕妇抗-HCV阳性的宫内感染率为100%,但几乎在一岁后自然转阴。

【关键词】丙肝病毒母婴传播

【中图分类号】R51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059-02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长约9.6Kb,包括两个非编码区(5UTR,3UTR)及一个多聚蛋白前体,多聚蛋白前体在感染的细胞内经宿主蛋白酶与病毒自身编码区的蛋白酶裂解成至少10个蛋白,其中N端三分之一是组成病毒颗粒的结构蛋白,包括Coer,两个包膜蛋白(E1、E2)及P7蛋白。C端三分之二为非结构蛋白,参与了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与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包括NS2、NS3、NS4A、NS4B、NS5A及NS5B。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种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的病原体,全球约有HCV感染者1.7-2.0亿,中国人群HCV感染率约3.2%[1]。丙肝病毒感染后,20%-30%感染者会发生自发性清除,但70%-80%将会持续感染,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一种重要病因。

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多种,其潜在感染主要来源是经血液传播,而输血感染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那么存不存在母婴传播呢?本文就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分娩的93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及其新生儿来分析丙肝病毒宫内感染状况和婴幼儿感染情况。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有783例产妇分娩,丙肝病毒感染者93例,年龄20—42岁,均为孕前已发现或孕期外院产前检查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79例在1985年到1998年间有过输血或输血浆史,2例吸毒,12例传染途径不明。对93例新生儿及69例婴幼儿进行分析。

1.2方法

1.2.1丙型肝炎病毒(HCV)检测方法及标准值:我院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检测使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购于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CVRNA)检测采用PCR-荧光探针定量法,试剂盒购于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下限:<500IU/ml。

孕前已发现或孕期外院产前检查发现孕妇抗-HCV阳性者,转入我院复查抗-HCV、HCVRNA定量、肝功能检测。抗-HCV阳性者,新生儿出生10—30分钟股静脉采血6ml检测新生儿抗-HCV、HCV-RNA定量,对新生儿感染情况做统计分析。母亲抗-HCV阳性、HCVRNA>500IU/ml(阳性)者均不行母乳喂养。母亲抗-HCV阳性、HCVRNA<500IU/ml(阴性)者行母乳喂养。1岁后复查抗-HCV、HCVRNA,了解婴幼儿感染情况。

1.2.2统计学处理

a、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

b、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

c、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宫内感染即胎儿在子宫内接触HCV而获得的感染,由于不易进行产前诊断,故常靠出生后检测新生儿血清HCV标志物或/和HBV-DNA推断,宫内感染和产时感染也不易分辨,一般认为婴儿刚出生时查出HCV即宫内感染。但对于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室诊断,目前尚无检测HCV抗原的方法,血清中出现抗-HCV抗体可诊断为丙肝病毒感染。PCR技术检测HCV-RNA阳性是病毒血症的直接证据[2]。本研究将抗-HCV和(或)HCV-RNA阳性判断为宫内感染,共93例,占100%。母亲丙肝病毒感染者新生儿抗-HCV及HCVRNA情况见表1。

表1母亲丙肝病毒感染者新生儿抗-HCV及HCVRNA情况

2.293例丙肝病毒感染者阴道分娩46例,剖宫产47例,分娩方式对宫内感染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母亲抗-HCV阳性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感染情况:

P>0.05

2.393例丙肝病毒感染者分娩男性49例,女性44例,男女性别宫内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性别宫内感染情况见表3。

表3母亲抗-HCV阳性不同性别的新生儿感染情况:

P>0.05

2.4.1岁后随访67例,均为抗-HCV性,HCVRNA阴性.

表4:1岁后随访情况

3.讨论

3.1理论上,宫内感染是指丙肝病毒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侵入肝组织,应以检测新生儿肝组织中存在HCV抗原和(或)HCVRNA最为理想,但实际上难以实施。而对于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目前只用血清中出现HCV抗体可诊断为丙肝病毒感染。PCR技术检测HCV-RNA阳性是病毒血症的直接证据。因此,宫内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新生儿出生后检测脐带血或外周血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来推断。脐血因分娩时母血污染率较高现已被放弃,而普遍采用检测外周血的方法。我院一直实行新生儿出生10—30分钟股静脉采血的方法。

已证实HCV存在母婴传播。晚期妊娠患丙型肝炎时约2/3发生母婴传播,受感染者约1/3将来发展为慢性肝病。但近年的国外文献报道丙型肝炎在母婴间垂直传播的比率约4%-7%,仅当母血清中检测到较高滴度的HCV-RNA(超过106拷贝/ml)时,才发生母婴传播,且有许多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在生后一年内自然转阴[2]。

文献中很少见到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报道,借鉴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诊断时间,许多文献以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外周血HbsAg和(或)HBVDNA阳性作为诊断标准[4]。然而,此项标准涉及到产时感染和宫内感染,不能明确区分。因在分娩过程中,随着强烈的子宫收缩和胎盘屏障的破坏,以及接触到母亲的阴道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物,抗-HCV可进入胎儿循环造成产时感染,产时感染的抗-HCV可在新生儿出生时被检出,从而被误诊为宫内感染。说明抗-HCV非常容易通过胎盘而进入胎儿体内,并非真正的宫内感染,并且可通过蛋白降解自然转阴。真正发生宫内感染的丙肝病毒已进入胎儿肝组织,难以被清除,出生后病毒会在肝细胞内复制,持续出现抗-HCV,甚至检测到HCV-RNA。

3.2我国人群HCV感染率约占总人口的3.2%,HCV主要传播模式是通过输入血液及血液制品途径而感染。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由于控制感染措施不严,对献血人员未规定HCV筛查,且献血员大多来自固定以卖血为生的固定献血员,因而发生HCV感染者较多。尽管近年来我国报告丙型肝炎的病例数大幅增加,但多为在1995年前输血所致。自1992年起开展献血者抗-HCV检测,并于1995年和1998年对检测试剂进行两次升级,采用第二、三代检测试剂,使检出率大大提高,自1995年起经输血途径感染HCV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HCV感染后至血清抗-HCV出现存在窗口期(平均70d),此时虽血清抗-HCV为阴性,而HCV-RNA可呈阳性。资料表明输血后HCV感染者绝大多数发生于1994年前,而自1995年后感染者显著减少,特别是1998年以后更少,显示采用更灵敏的检测试剂对献血者进行抗-HCV筛查具有成效[3]。本资料中85%的孕妇有明确的输血、输血浆史。

3.3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的、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作为抗-HCV治疗的“标准方案”,其疗效约为50%,且副作用大,费用昂贵,停止治疗后仍有复发。因此,寻求HCV疫苗和有效抗病毒药物的探索一直是研究的热点[1]。

十几年来关于HCVDNA疫苗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为研发成功的HCV治疗性疫苗提供了希望,但是,要进一步改进HCVDNA疫苗在各个型别间的交叉保护效果,增强其免疫原性,才能解决HCV基因型多、变异快的问题,防止免疫逃逸和感染慢性化;目前DNA疫苗免疫的程序还比较复杂,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某些技术如电转、基因枪等具有一定痛苦,需要多次免疫或者联合免疫,在生产和推广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大多数结果均来自于实验动物,尚未在人体试验,进一步的保护效果需要经过临床试验的检验;HCV还没有较好的体外培养方法,动物模型也比较少,对其研发疫苗的免疫效果的评估方案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开发HCVDNA疫苗,仍需要对HCV的病原特性及免疫保护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预防丙肝病毒感染不像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一样有特异性疫苗及被动免疫蛋白。所以丙肝病毒感染者孕妇思想负担非常重,对分娩方式的选择也非常纠结。

通过以上病例分析总结,认为丙肝病毒感染主要是输血及血液制品感染,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可以达100%,其感染与分娩方式、病毒载量、新生儿性别没有关系。但无病毒血症,不会持续感染,一岁后会自然清除,预后较好,希望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能放下思想包袱,孕初期保持良好的心态,愉快地孕育宝宝。当然我们还需要对此人群进行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1]贾战生,马力,等.丙型肝炎疫苗研究的新理念、挑战与策略[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8-12.

[2]乐杰.妇产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5-149.

[3]徐国光,巫善明,等.上海地区638例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4):388-391.

[4]周瑾,尹玉竹,等.HBsAg阳性的1355名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随访调查[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6):34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