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边坡稳定性的现场监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基坑边坡稳定性的现场监测

张东兴

张东兴(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河南安阳455004)

【摘要】林州市某基坑采用了土钉墙支护形式,开挖到7.0m见地下水,进行了基坑降水。并对地面沉降、边坡水平位移、地下水位变化以及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进行监测,证明:基坑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对周边建筑物影响非常小。

【关键词】土钉墙;基坑降水;现场监测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0)11-014-02

1工程概况

拟建某二十四层住宅楼位于林州市,西北临陵阳河,场区西侧为17层点式住宅楼,基础埋深4.5m,距基坑西边最近处3.85m;南侧为五层住宅楼,基础埋深4.0m,距离基坑南边缘最近处7.8m;东侧和北侧分别为柏油马路,平面布置见图1。该住宅楼设计高度71.40m,地面以上24层,地面以下两层,基坑最大开挖深度为12.00m。

图1

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1地层条件

场地地层条件由上向下依次如下:

1)杂填土()

主要由建筑垃圾及粘性土组成,结构松散,厚度在0.25~1.0m。

2)黄土状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黄褐色,梢湿,硬塑~坚硬状态,发育大孔隙,土质均匀,结构致密,属中低压塑性土,在高压下具湿陷性,土层中零星分布有5%左右的姜石,局部地段可见薄层卵砾石夹层或透镜体。该层厚度7.5~10.5m,层底最大埋深11.2m。

3)卵砾石层()

主要由卵石层及砾石层组成,偶见漂石,卵石成分主要为灰岩及砂岩碎块,浑圆状及次棱角状,一般粒径0.5~7.0m,含量60%~70%,漂石最大可大81cm,多为粘性充填,呈梢密~中密状态。该层厚度9.0~11.7m,底面埋深19.5~22.0m。

4)第三系(N)

第三系地层,薄层状,多呈灰色或灰绿色,顶板埋深19.5~22.0m,在27~29m以上为强风化,厚度7.5~9.0m,以下为中等风化,根据钻探及物探资料,该层厚度在15.0~20.0m之间,再向下则为微风化的坚硬岩体。

2.2水文条件

场地主要含水层为卵砾石层,水位埋深在9.5m附近,单位涌水量6.68~9.19m3/h·m,导水性比较强,渗透系数K=56.99m/d。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西侧上游侧向径流补给,其次为陵阳河水渗漏补给。

3基坑支护及降水方案

本次基坑开挖难度比较大,要求比较高,经多次论证采用土钉墙支护形式,基坑内部降水。

3.1基坑支护

图2为基坑边坡支护结构示意图。东坡和北坡(图2-1)先开挖4.5m,抹厚5cm混凝土面层,4.5m以下进行土钉墙支护,坡角1:0.1,土钉纵横间距1.5m。西坡(图2-2),先开挖3.5m,抹5cm厚面层,3.5m以下进行土钉墙支护,坡角1:0.2,土钉纵横间距1.3m。南坡先开挖3.5m,抹厚5cm混凝土面层,3.5m以下为土钉墙支护,直立开挖,土钉纵横间距1.3m。基坑分层逐步开挖及施工,土钉墙面层喷射厚度15cm,相关参数见图2所示。

图2土钉墙支护结构示意图

3.2基坑降水

本次基坑开挖深至7.0m时,出现地下水,开始基坑内部降水,降水后继续开挖。在已经开挖7.0m深度的工作面上,进行钻孔成井。共设计降水井6眼,观测井1眼,平面布置见图1。降水井孔径600mm,井深13m,管径300mm;观测井孔径250mm,井深7.0m,管径110mm。设计单井出水量50m3/h,观测井水位降深2.5m,基坑地面以下1.0m。

按照设计先后施工1眼观测井和6眼降水井,降水井采用六翼螺旋叶片钻头分两级扩孔,扩孔完毕后冲洗换浆、下管,投放滤料厚度达到10cm以上,上部用粘土封孔。观测井为1次成井。采用阶梯流量降水,即每施工一眼降水井,马上投入运行。降水过程定时观测出水量和水位,降水结束以后观测恢复水位。

3月19日第一眼降水井施工结束,开始基坑降水。4月1日第六眼降水井施工结束,六眼井开始共同降水。4月5日开始基坑第二次分层开挖,同步采用土钉墙进行边坡支护;4月22日边基坑开挖完毕,4月23日到5月7日铺设垫层,5月8日早晨停止抽水。

4基坑现场监测及分析

在开挖和降水过程中,为了及时准确的掌握基坑稳定性以及周边建筑的变形情况,对基坑的地面沉降、水平位移和水位变化进行了现场监测。

4.1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用万能表对观测井的水位变化进行监测,具体位置见图1。

沉降观测采用DS1型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在陵阳河东端南侧选取基准点O点,在基坑周围布置七个观测点(见图1):W1、W2、S1、S2、S3、E1、E2。

水平位移观测采用JD6-1型光学经纬仪进行观测,W1、W2、S1、S2、S3、E1、E2同时兼做水平位移观测点,O点为基准点。

对周边建筑物I,II,III住宅楼采用DS1型精密水准仪进行沉降观测,测点布置如图1,I1、I2…II1、II2…III1、III2…III5。

4.2数据处理及分析

图3为观测井地下水位H随抽水时间的变化曲线。3月19日到4月1日之间水位下降水位速率较大,其后随着降水时间的延长,水位下降幅度越来越小,至降水后期,地下水位稳定在-13.0m附近,停止抽水后,水位迅速回升。降水初期,采用阶梯流量降水导致下降水位速率较大,陵阳河补给使水位有回升的波动现象。后期的稳定水位在-13.0m附近,在基坑底面下1.0m左右,说明此次采用的降水方案达到设计要求。抽水结束以后,水位迅速回升,说明地下水存在稳定补给水源。

图4为地面沉降H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纵轴的负值方向表示基坑地面的沉降。从变化曲线来看,基坑东侧(图4-2)地面沉降变化最明显,4月26日发生比较大的沉降,5月2日沉降达到最大,最大值3.97mm,发生在E1点附近,之后有所反弹并趋于稳定,最后累计沉降量为3.33mm。南坡(图3-1)及西坡(图3-3)累计沉降量在1mm之内,边坡仅有微小变化。

图5为水平位移S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纵轴的负值方向表示基坑边缘向内侧的水平位移。南坡的水平位移受影响比较大。S3测点在4月19日位移比较大,5月5日达到最大值3.15mm。东坡的最大位移也于5月5日达到最大值2.75mm(E2测点)。西坡最大位移值在1.2mm附近波动(W1测点)。基坑水平位移在3.15mm以内,符合相关规范,达到了预期要求;位移的最大值都是发生在开挖结束以后。

表1为I,II,III住宅楼在降水过程中的沉降量的累计值。在降水过程中,建筑物的沉降均在1mm范围以内,对建筑物的影响非常微小。

5结论

综上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1)通过对基坑的地面沉降、水平位移及周边建筑物监测表明,基坑边坡处于稳定状态,支护设计及基坑降水设计满足要求,达到预期目的。

(2)通过降水观测说明此场地的地下水与陵阳河有着一定补给关系;基坑水平位移最大值发生在基坑开挖结束以后。

参考文献

[1]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骆祖江,张月萍,刘金宝.深基坑降水与地面沉降控制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1)::47-51.

作者简介:

张东兴,1992年7月毕业于郑州地质学校,2006年7月中国地大网络教育岩土工程专业毕业,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工作,工程师,从事岩土工作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