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卫霞董晓利俞凤英
(郑州人民医院450000)
【摘要】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fluidleakage,CSFL)是腰椎后路减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可导致切口不愈合、感染甚至影响生命。2013年以来,我们骨科行腰椎后路减压手术的患者有315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脑脊液漏腰椎后路减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204-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例脑脊液漏并发症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28-75岁,平均52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4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骨折脱位3例,腰椎滑脱症2例。脊液漏患者中,5例术中即发现硬膜损伤或脑脊液漏,7例(58.33%)为迟发性脑脊液漏,术中未发现硬膜损伤或脑脊液漏,迟发性脑脊液漏出现时间为术后1-3d。
1.2术中、术后处理:①术中一经发现硬脊膜损伤,无论损伤大小,均应及时用2-0无创伤线无张力缝合修补。严密缝合肌层,防止两侧肌肉与棘突形成三角形间隙。尽量不放引流管,尤其不宜使用负压装置。②术后发现脑脊液漏,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为保留原有引流管,继续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及性质,适时拔除引流管;另一种方法为立即拔除引流管,伤口处加压包扎。同时给予高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加强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嘱患者注意加强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摄人量。预防咳嗽,大便时勿用力以免增加腹压。
2护理干预
术后患者被安全送回病房,病区护士要向手术医师细心询问术中情况,查看手术记录,了解术中有无硬脊膜损伤及硬脊膜缝合情况,反复核对,有明确性地进行观察和护理。
2.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监测脉搏、呼吸、血压每小时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体温4h监测1次。观察患者有无头昏、头痛、腰痛等症状,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医生。
2.2体位护理:术毕返回病房,安置患者于正确的体位。一旦确诊脑脊液漏,应绝对卧床休息,及时抬高床尾20~30cm,取头低足高位,可以让患者俯卧位、平卧位和侧卧位交替进行,降低胸腰段压力以减少脑脊液漏出。
2.3切口与引流管的观察: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出及渗出液的颜色和量。腰椎后路减压术后1~3d若引流出淡红色液体,进行性增多且颜色变浅或转清,或者术后头痛、头晕、呕吐,并且与姿式有关,腰背部伤口有淡红色血性液或清亮液体渗出,均应考虑出现脑脊液漏。
2.4引流管护理:术后发现有脑脊液漏者,一般引流管不宜负压吸引,可接无菌引流袋进行常压引流。术后应当妥善固定引流管,一般引流袋放置髙度低于手术切口约20cm,过低会使引流量过大,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低颅内压症状;过高可引起脑脊液回流造成脑脊髓膜炎等严重感染。引流量应控制在150~240ml,防止过度引流。引流袋每日更换,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通畅,不可受压或扭曲成角,以免引流不通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翻身和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以防脱管。若脑脊液混浊呈絮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已有硬膜破裂者术后切不可过早拔出引流管。
2.5预防感染:保持床单位的清洁,限制陪护,减少病室人员流动。由于脑脊液外漏,漏口皮肤潮湿,切口难以愈合,而且易引起逆行感染,应保持创口清洁干燥,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必要时局部加压包扎或加密缝合。
2.6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腰椎后路减压术后患者本身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加上脑脊液漏丢失的体液,同时又应用脱水药,很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应密切观察患者电解质的变化,定期复查电解质,并根据病情补充水、电解质,保持体液平衡。
2.7心理护理:通过真诚友善的交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信任,倾听病人对病史的详尽陈述,初步了解病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症状诱发因素,调动其参与行为治疗的积极性,耐心地、实事求是地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另外,可以通过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解释脑脊液外漏的原因及发病机制:脑脊液类似于血浆,人体每天可以自生脑脊液,小量脑脊液漏出,无后遗症,也不会影响伤口愈合,一旦出现脑脊液漏,经医生妥善处理后切口可以痊愈,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8基础护理:患者术后长期卧床,应注意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保持病床被褥清洁,做好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术后要防止患者受凉感冒,嘱患者勿用力咳嗽、打喷嚏,以避免硬脊膜张力增加。做好饮食指导,嘱患者进食髙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促进切口愈合和骨质融合,增强患者抵抗力。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防止便秘。以免增加腹压,导致脑脊液压力增高。
3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1个月内多卧床少活动,1个月后多活动少卧床,3个月后恢复日常劳动,避免重体力劳动。
参考文献
[1]程增银,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2):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