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7-0231-02
超声检测技术是各种肝病的首选检查方法。二维实时超声显像主要用于肝脏形态的变化,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则用于肝脏血管病变与血流动力学检查。超声检查显示肝脏的病变图像,属于声学物理的性质变化。同一病变,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超声图像表现不同;而不同病变,其声学物理性质相似,超声图像的表现可能相同。因此超声不能提示病理解剖学的诊断。小部分肝占位性病变超声检测不能鉴别良、恶性,如弥漫性肝硬化与弥漫性肝癌。有些肝内小结节则难以区别为炎性或肿瘤。必要时可在超声定位下行肝脏介入活性检查或其他检查。临床医生对超声检查提示的结果,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所见,全面分析后确定诊断。
1适应证
1.1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
1.2膈下积液或脓肿。
1.3肝内液性病变,如肝囊肿、多囊肝、肝包虫病及肝脓肿形成期。
1.4脂肪肝。
1.5肝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1.6肝内明显的血管异常,如淤血肝、门静脉异常病变、动脉瘤。
1.7肝先天性异常。
1.8血吸虫肝病。
1.9肝外伤出血。
2检查方法
2.1使用常规检查实时B型超声仪,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观察肝血管血流状态需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前一般不需特殊准备。肝硬化、腹部气体多者可在饮水500~800ml后检查。
2.2受检者常取平卧位,根据需要亦可取左、右侧卧位或坐位。平静均匀呼吸,但测量肝肋下斜径与左叶的长度和厚度时,深呼吸后屏气。
2.3检测肝脏大小、位置,常规观察以下4组切面。
2.3.1自右侧第5肋间隙开始,测量肝上界,沿肋间隙自右锁骨中线至腋中线依次向下至肝下缘,显示肝脏、胆囊、门静脉主干至门静脉右干和分支的长轴与下腔静脉。
2.3.2肝右下缘至横膈间的肝区探测右肝静脉长轴,测量肝右叶最大斜径;腹部正中线两侧与其平行的矢状切面或斜切面,显示尾状叶、肝段下腔静脉;胆囊长轴、胆总管。
2.3.3剑突下矢状切面腹主动脉前,测量肝左叶长度和厚度;探头置于左肋缘下,声束朝向左肩、左季肋部方向,显示左外叶、左侧角。
2.3.4剑突下横或半横位切面,探头前后转动后显示第一肝门,门静脉及其左干分支,肝圆韧带,静脉韧带,三支肝静脉,第二肝门与部分下腔静脉。
疑肝、脾易位时,左侧肋间隙检测并与右侧比较,观察胆囊的位置,门静脉、总胆管与其分支肝内走向及肝圆韧带,确认肝、脾的位置。
2.4显示肝血管。门静脉系统与肝动脉并行,由第一肝门进入肝实质,其主要分支在肝内走行;三支肝静脉由肝周边顺流,至第二肝门处进下腔静脉。
2.5检测门静脉系统、肝静脉及肝段下腔静脉知流的方向、速度以及病灶部位的彩色血流。
2.6显示肝内外胆管系统,一般胆管与门静脉平行,多走行于门静脉之前,内径约为门静脉的1/3。
2.7对肝内异常病菌灶,声束需从三个方位确认,以排除伪像干扰。另需标记病变在肝脏的部位,相邻的血管或组织。
2.8检测肝与毗邻脏器、周围组织的关系。
3检查内容
3.1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边缘、边角、包膜光整及连续性,及右叶膈顶部、左外叶边角部位。
3.2肝实质内回声的均匀程度,有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增强、衰减、透声性增强或降低。
3.3肝实质内异常病灶,斑点、结节、团块、条索;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侧壁失落效应及后方增强或衰减。
3.4肝血管、胆管的分布,走向,纹理的清晰度;有无局限性或整体的增粗、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或消失;病灶内、外的血流分布情况。
3.5体位移动、深呼吸时观察肝脏表面是否光滑,包膜与周围组织活动能否自如,有无粘连、形态失常、向外凸出或被邻近脏器挤压、移位。
4注意事项
4.1正常肝脏大小测值与个体差异、高矮胖瘦有关,影响因素较多。肝脏形态不规则,同一部位声束稍倾斜测值即可有不同;吸气时肝左叶较长,厚度略小,呼气时则稍短而略厚;进餐后胃腔胀大向上推挤肝脏,门静脉系统回流增加管径增粗,故同一肝脏不同状态的测值可有差异。
4.2分析图像清晰度要考虑到,肥胖者腹壁厚者透声差,可用2.5MHz探头;肝硬化肝缩小向右上后移,结肠上移气体较多影响较大;可从右腋中线第5肋间开始向下检查。
4.3肝脏超声分叶方法较多,可任选门静脉、肝静脉、8段或其他分叶方法。
4.4检查前将仪器调整为最佳功能状态;灰阶、辉度、对比度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的速度标尺要适宜。一般肝脏深、浅包膜亮度适中,肝实质顺声细小均匀,血管纹理清楚,门静脉与肝静脉血流清晰,彩色充盈管腔内无溢出。
4.5彩超检查血流显示程度与仪器性能质量关系密切。高性能彩超能显示病灶内微小血管(<1mm),中低档彩超难以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