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锋浙江省嵊州市三江街道四海小学
实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关键要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上下工夫。自实施新课程以来,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目标——让学生明确
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起始和归宿。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一面镜子,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制定目标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有些目标可在课始直接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主攻的方向。如教学“圆的面积”字时,我先出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3)会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有些目标可让学生在课上提出。如教学“8的认识”一节,学生在认识1~7这些数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可启发学生思考:我们今天认识新数字,应该完成哪些学习目标?通过学生回答,教师依次将学习目标展示出来,形成一个整体目标。
有些目标也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一明确,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设计成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2)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3)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4)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有些目标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小结时归纳,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学生学习,得出如下目标:(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2)弄清为什么要“0除外”;(3)会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二新知——让学生去发现
波利来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对后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让学生由“商不变性质”去发现。教学后,我让学生复习120&pide;3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然后,让学生列举与1&pide;2的商相等的算式,从中选出1&pide;2=2&pide;4=3&pide;6,再改写1/2=2/4=3/6,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看谁能用“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顿时,学生跃跃欲试,开始学生轻声地说,由小到大,渐渐地大家便异口同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当概述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组织学生探求为什么要有“零除外”的规定?学生讨论后发现,倘若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零,分子分母都除以零就违反了零不能做除数的规定,所以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一定要有“零除外”。
三过程——让学生参与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上获得全面提高。例如,教学体积的意义、概念表述中“空间”,“所占空间”的含义,学生感到既抽象又陌生。教学时,我让学生把书包从课桌中拿出来,把手伸进去摸一摸,问:“有什么感觉?”把书包放进去后再摸一摸,问:“现在有什么感觉?”通过拿、放、摸这些动作,让学生亲自感受,学生才能真正地认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通过教师来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教师来引导。因此,教师自身也必须增强教育、教学的主导意识,积极地、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上下工夫。
四教材——让学生理解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数学素质就得不到培养,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我先出示结论,再让学生探究道理,把它讲出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告诉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再让学生找理由,讲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结果有的学生用长方形来证明,因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它的内角和是360°。然后再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就得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pide;2=180°。有的学生用剪贴的方法来验证,他们先在纸上画一个平角,然后把三角形三个角剪下来,沿平角拼在一起,刚好与平角重合,因为平角是18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还有的同学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用量角器分别测量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把它们加起来也得到180°??这样的教与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问题——让学生提出
“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10个问题。”这话虽带一定的夸张色彩,但说明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真正的做学习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途径。例如,教“年、月、日”时,我问:“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顿时,学生活跃起来,有的提出: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还有的提出:我在听天气预报时,常听到上旬、中旬、下旬,旬是什么意思?同时有学生提出:一年有几个月,有多少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则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学法指导被大家高度重视,“授人以渔”已成为新课改的主旋律。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至运用一定的学法,必须学会归纳学法,然而学会归纳学法并非易事,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
在教“三角形面积”时,我这样设计:师: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它的计算公式是S=ah,那么,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呢?它是否与平行四边形一样,直接由它的底×高得到?
生:不是,假如用三角形的底×高,求出的是三角形同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师:那么,三角形面积到底与它的底和高的乘积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是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实验:让学生用纸制作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不是完全一样),制作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制作任意两个三角形。
师:请你们将各自制作的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出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各自制作的三角形,再经过讨论,最后悟到,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因此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ah&pide;2。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假设、类比、验证、归纳。上述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的仅仅是点拨、引导的作用。
六内容——让学生去归总(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例如在学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说:“我学到了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三种关系:(1)被除数=商×除数;(2)除数=被除数&pide;商;(3)商=被除数&pide;除数。”有的说:“我学到了利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还有的说:“我学到了利用除法各部分的关系,求未知数x。”这样的小结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
总之,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怎样体现“充分”呢?我觉得一是要在激活思维的“深”度上下工夫,二是要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广”度上下工夫。要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这样就可促进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