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冈中卫生院江苏盐城224042)
【摘要】西药中药化是现代医学的一种新工作,不仅能够有利于中西医相结合,而且能够丰富和发展中西药学。因此,本文就西药中药化这一新问题展开论述,以便找寻最适合的结合方法。
【关键词】中药西药西药中药化
【中图分类号】RA【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045-02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来研究现在使用的西药,使之具有中药的理论、特性和功效内容,从而不仅能为西医使用,也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来使用。
1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划分
有的将人工合成的药物称作西药,而树皮草根等天然药物称作中药(或中草药),这种划分,并不确切,因为也有些中药是人工合成的;有的将现代剂型如片剂、针剂等称作西药,传统的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种区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也有散剂和类似汤剂的合剂等,同时现在有些中药也制成了针剂、片剂等现代剂型;有的将成分结构清楚的药物称作西药,成分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的某些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大黄粉等,其成分结构也不完全清楚,而中药也有好多是成分结构清楚的。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西药。据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若只考虑其西医药理论体系下的性能和功效,并按西药来使用,则亦应称之为西药。同理,若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所表示的中药特性、功效及使用规律,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那么,就成了中药。
2西药中药化的内容
总的来讲,就是使西药学具备中药学的内容,即具备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所表示的药物特性、功效和使用规律,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具体内容有:1.西药本身的中药特性:中药本身有其特有的药性。到目前为止,中药的特性是西药所不具备的内容。那么西药,尤其是单体化合物的西药,是否同样具备中药的特性,应当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总结、归纳的内容。2.西药功用和主治的中药表示: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药物功用和主治,目前西药尚不具备,应当研究。3.西药配伍使用规律的中药化研究:药物的配伍使用规律,不论在中药学还是在西药学,都是比较重视的。但在不同体系,各自规律又是不同的。中药在配伍使用时,最突出的是中药学精华之一的复方使用。西药在配合使用时,是否也有一定的类似中药的复方组成规律,这是西药中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药物配伍使用规律,还有另一种内容,即某些药物配合使用时使疗效或毒性有所变化,有的药物配合使用能减低药效或增强毒副作用,称作具有拮抗作用。有时从物理和化学变化来考虑,如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增加溶解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有的则产生沉淀,不利吸收;有的配合使用,使稳定性增强,有的则使化合物破坏等。西药在这方面的配合使用规律,比中药研究的深入,亦较准确,因此,在西药中药化时,可保留这方面的内容。4.西药制剂的中药化问题:西药制剂,更确切地讲,应称之为现代制剂。现代制剂的中药化,并不是要把现代制剂再改成中药的传统制剂,而是说,涉及到制剂的有关问题,再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5.其他:(1)西药的颜色、质地、性状等表观特性是否也具中药的特性和功效?按中医药学理论,中药的颜色也表现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如白入肺、属辛、能燥。也有质地坚硬为重镇之剂的说法等。这些很可能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亦可能为中药学的糟粕部分,但有的表观特性还是应给予一定的考察,如物理性状的挥发性等;(2)毒性。西药往往因有坚实的实验生物学基础,其毒性可以用半数致死量、中毒剂量和具体毒副作用等表示,这比中药的大毒、小毒等表示,是具体而精确的。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保留;(3)剂量。中药使用时,所用剂量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机体状况不同、配伍药的不同等,从而剂量变化较大,如附子一般用3~9克,但也有用几十克的,甘草剂量有用0.3~45克的,相差150倍。西药剂量往往从考虑浓度,即有效浓度出发,而对机体状况及药物配伍制约考虑不够(近年已开始重视),所以,也应从中医药理论对西药剂量进行研究。
3西药中药化的基础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应包括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从而解决西药能不能中药化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西药能够中药化。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它们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决定着药物的性能和功效。而从这些组成分子的情况来看,不论西药和中药,都有单体化合物和混合物,都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都有成分结构清楚和不清楚的,这就是西药和中药的物质同一性。既然中药具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示的特性和功效,那么,西药也应具备。西药和中药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用来防治人的疾病,这是西药中药化的生物活性基础,亦可称疗效一致性的基础。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可经过现代科学水平的研究,能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术语来表示其性能和功效,可治疗西医药学术语表达的疾病。同样能用来防治人类疾病的西药,亦应可以用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其中药特性和功效,从而按中医药理论使用。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西药在临床使用中,在有些情况下,按照中医辩证论治中一定的辩证分型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或者说表现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考地松,人们已从临床注意到,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阿托品,患者服后表现颜面红赤、热感、口干等,这正是中医药学热性方面的中药特性。这说明,有的西药在广泛临床基础上,已开始暴露某些中药的特性和功效。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要围绕其临床疗效来进行。但科学发展到今天,不论中药和西药都积累了大量资料,因此可选用多种研究方法。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从根本上讲,是由其临床作用归纳出来的,作为西药,一般都已经过较充分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积累了关于功能、主治、适应症;毒副作用、禁忌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因此,将这些结果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归纳,赋与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是可能的。这在很多中医药文献中均可见到。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西药按中药理论体系,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临床研究,认真观察和总结,从而确证并归纳相应西药的中药特性、功效和使用规律。此种研究,可根据具体药物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①对目前已被注意到暴露了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先进行临床确证研究,同时有计划地研究、归纳其他方面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使其全面中药化;②对从文献研究可归纳出相应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通过临床确证归纳结果的可靠性,并进一步使其完整;③对如上所指以外的西药要有计划地开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为进一步总结归纳提供资料;④在具备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较多的基础上,再研究配伍使用规律等其他中药化内容,以达西药的充分中药化。为了使这一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最好先重点选择性地进行研究。
总之,西药中药化,是一件新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亦有助于中西药学的丰富和发展。西药中药化是有光明前途的。
参考文献
[1]杨传彪,许伏新.西药中药化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年04期.
[2]许恒忠,胡延水.再谈西药中药化[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