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40例乳腺囊性增生症X线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高原地区40例乳腺囊性增生症X线表现

肖嘉方朱晓星李素芝

肖嘉方朱晓星李素芝

(西藏军区总医院心胸外科850007)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囊性增生症的乳腺钼靶X线表现,为其其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40例经手术切除肿块术后病理确诊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的乳腺钼靶X线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X线表现为弥漫型18例(45%),肿块型10例(25%),钙化型5例(12.5%),导管扩张型7例(17.5%)。结论乳腺囊性增生症的X线征象是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其多种影像学表现反映了乳腺囊性增生症复杂多样的病理特点。

【关键词】乳腺钼靶囊性增生症高原地区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205-02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病变,以乳腺导管上皮不同程度增生伴中小导管不同程度扩张为主要病理改变[1]。乳腺钼靶X线摄片检查是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本文回顾分析我科近两年收治的,经手术局部除切肿块治疗,且术后肿块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乳腺囊性增生症的40例患者的乳腺钼靶X线片,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11月~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囊性增生症的女性患者40例,年龄17~60岁,病程数天~数年不等。其中以乳房肿块伴疼痛就诊22例,单纯乳房肿块就诊的13例,乳房肿块伴乳头溢液3例,单纯乳头溢液2例。肿块可发生于乳腺任何部位,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质中等,活动可。

1.2方法40例患者术前均行双侧乳腺轴位、斜位钼靶X线摄片检查,均在局麻下行乳房肿块局部切除术,术后切除的肿块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乳腺囊性增生症。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提示:镜下腺泡或导管上皮细胞过度增生,或腺管内乳头状增生,或末梢导管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或伴有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并排除乳腺癌。

2结果

乳腺钼靶X线摄片检查结果提示,本组40例患者中:

2.1弥漫型共18例,表现为片状高密度影,密度高于周围腺体,较均匀,可有砂砾状、杆状、小弧状钙化灶,分布比较散。亦可见多发小结节或肿块,直径多在1.0cm以内,自乳晕向后呈放射状、沿乳腺导管走行分布,呈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规整。

2.2肿块型共10例,表现为肿块或结节影,密度均匀,单发或多发,肿块或结节直径多在1.0cm~6.0cm大小不等,边缘模糊或部分边缘清楚,形态可不规则。圆形、椭圆形、分叶状,边缘见部分或完整晕环,周围无浸润及毛刺。

2.3钙化型共5例,表现为双侧多发或单侧多发,钙化形状可见细沙样、蠕虫样、粗颗粒样,或为以上几种的混合型、融合型。腺体内钙化总数一般小于15枚。

2.4导管扩张型共7例,表现为主导管轻到中度扩张,分支导管或末端囊性扩张,形态不规则。可伴有导管增生硬化,分支导管变细、僵硬、管壁毛糙、管腔内可有多发颗粒状充盈缺损。

3讨论

乳腺囊性增生症突出表现有乳房胀痛和乳房肿块,约5%有乳头溢液。本组仅收集了以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两大症状而就诊的40例患者。目前认为乳腺增生症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和受体有关,一是卵巢分泌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二是部分乳腺组织内雌孕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导致各部分乳腺对雌激素的反应异常,出现乳房各部分增生程度不同[2]。高原地区缺氧环境,体内代谢紊乱与内分泌紊乱高发,乳腺囊性增生症也比较常见。

乳腺钼靶X线摄片检查是诊断乳腺囊性增生的重要依据。本组40例患者中,乳腺钼靶X线平片多表现为密度增高的片状阴影,占45%,无明显边界。病理多为小叶增生、肌上皮细胞增生、大汗腺化生。乳腺钼靶X线平片表现为肿块或结节者10例,占25%,结节直径在1cm~6cm大小不等。病理可以是乳腺导管增生、腺泡增生,伴有明显的间质增生、纤维化,纤维腺瘤形成。这类病变呈腺体密度,较均匀,形态可不规则,边缘模糊或部分边缘清楚。也可以是囊肿性病变,囊肿密度均匀,边界清晰。乳腺钼靶X线平片表现为钙化为主的有5例,病理结果表现为多发性(单侧或双侧)、散在性、形态多为粗颗粒型等典型良性钙化的特点,且往往发生发生在乳腺的增生组织、炎性组织、肉芽组织及良性坏死物中,其发生与肿瘤引起的乳腺组织异常代谢有关[3]。乳腺钼靶X线平片表现为乳导管扩张为主的有7例,病理结果可以为分囊肿型、囊肿伴导管硬化型、导管增生硬化型和小导管腺泡囊性增生型。乳腺囊性增生症的多种影像学表现反映了乳腺囊性增生症的复杂多样的病理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73-76.

[2]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116.

[3]徐金刚,倪洪举,商谦.乳腺钙化的病理学形态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1,25(3):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