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青岛266034)
【中图分类号】R5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1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抗精神病药物与药源性精神障碍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75例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实践治疗分析患者所使用的药物,并得出抗精神药物对药源性精神障碍的影响。结果药源性精神障碍的高发期是服用抗精神药物后的1~3个月。长期大量用药、药量的突然增加或递减者容易发生。女性,老年患者易发生;递减药量、停药后5~14d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会多有改善。结论抗精神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精神障碍应该引起重视,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及时鉴别、仔细分析、坚持合理用药,防止出现新新的并发症。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可能与患者多巴胺变化有关。
关键词:抗精神药物;药源性精神障碍;多巴胺
[Abstract]ObjectiveStudyinvestigatedtheassociationbetweenantipsychoticdrugsanddrug-inducedmentaldisordersbetween.MethodsIrandomlyselectedhospitalinMay2014~June2015weretreated75casesofdrug-inducedmentaldisordersasresearchsubjects,clinicalpracticetreatmentofpatientsusingthedrug,anddrawantipsychoticdrugsondrug-inducedmentaldisordersImpact.ResultsDrug-inducedhighincidenceofmentaldisordersis1to3monthsaftertakingtheanti-psychoticdrugs.Largequantitiesofdrugs,asuddenincreaseordecreasethedoseofthoselikelytooccur.Women,elderlypatientsprone;decreasingthedose,thewithdrawalafter5~14d,thesymptomsofmostpatientswillbemoreimproved.ConclusionsAntipsychoticdrug-induceddrug-inducedmentaldisordershouldpayattention,inthecourseoftreatmentshouldpayattentiontotimelyidentification,carefulanalysis,insistonrationaluseofdrugstopreventtheemergenceofnewnewcomplications.Theemergenceofdrug-inducedmentaldisordersmayberelatedtochangesinthepatientanddopamine.
KeyWords:Antipsychotics;Drug-inducedmentaldisorders;Dopamine
药源性精神障碍指由抗精神药物引起的精神障碍,存在精神病发病史患者、大脑机能不健全者,滥用药物者是药源性精神障碍的易感染人群[1]。为实现对药源性精神障碍的防治和治疗,必须明确抗精神药物和药源性精神障碍之间的关联性。此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75例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实践治疗分析患者所使用的药物,研究探讨抗精神药物与药源性精神障碍之间的关联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75例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0例,女35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5.3±2.8)岁,病程为0.5~20年,平均病程(8.76±1.37)年。75例患者中,精神分裂症30例,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15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5例(躁狂症5例,抑郁症8例,老年痴呆症2例),神经症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CCMD-Ⅲ)。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所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用药的剂量、精神状态、发病时长、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
2结果
2.1患者的用药剂量和用药种类
单一用药患者18例,占比24%,合并用药患者57例(其中合并用药两种的患者35例,占比61.4%,合并用药两种以上的患者22例,占比38.6%),占比76%。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48例,占比64%,使用氯丙嗪13例,17.3%,阿米替林8例,占比10.7%,氯氮平、氯丙嗪合并奋乃静分别为3例,占比均为4%。最大剂量18例,占比为24%,中剂量34例,占比为45.3%,小剂量23例,占比为30.7%。
2.2药源性精神障碍出现时间
6例患者是在用药后15~30d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占比为8%,50例患者是在用药后的30~90d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占比为66.7%,19例患者是在用药后90d~1年后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占比为25.3%。
2.3药源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2.3.1药源性抑郁症
药源性抑郁症患者12例,占比为16%,临床表现为极度的心理情绪,如紧张、烦躁,患者失眠严重,食欲骤减,体重减轻,严重者可能存在自杀倾向。
2.3.2药源性衰弱
药源性衰弱患者15例,占比20%,表现为头晕、浑身乏力,言语不清,患者无法自主行走,大小便失禁等。
2.3.3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9例,占比为12%,占比为兴奋,行为紊乱,冲击力强,大多数患者存在意识障碍。
2.3.4药源性幻觉
药源性幻觉患者10例,占比为13.3%,用药前患者无幻觉、妄想等症状,用药后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
2.3.5紧张综合征
紧张综合征患者6例,占比为8%,表现为不能静坐,表情呆滞,吞咽困难,行为迟缓等。
2.3.6药源性社会衰退
药源性社会衰退患者10例,占比为13.3%,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会产生肥胖,懒散等症状,患者睡眠过多,记忆力减退,表现出明显的不与社会交往的状态。
2.3.7药源性强迫
药源性强迫患者13例,占比为17.4%,患者伴有明显的强迫症,反复洗手,反复核查,反复核对,无法实现自我控制,且患者无治疗要求。
上述症状者以老年人居多(年龄在60~75岁),共有40例,占比为53.3%。
2.4患者的预后情况
患者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后,缩减剂量患者43例,占比为57.3%,停药并更换其他药物患者30例,占比为40%,死亡2例,占比为2.7%。73例患者(缩减剂量患者43例,停药并更换其他药物患者30例)经过缩减剂量、停药、换药机及其他治疗手段治疗后的5~14d,患者的症状得到基本患者,部分患者症状消失。2例死亡患者均为女性,均为精神分裂症,偏胖,因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加大用药剂量。其中1例发生药源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服药后30d出现水肿,并导致脏器官水肿,最终因心力衰竭而死亡。另外1例患者同样因为病情未能有效控制擅自加大用药剂量,导致药源性紧张综合征,造成吞咽困难,因窒息致死亡。
3讨论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大多数在用药后的30~90d会发生,发生比例约为66.7%。本研究以收治的75例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上述分析得出此次研究中的药源性精神障碍具有如下特点:(1)73例患者的药源性精神障碍是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2例死亡患者的药源性精神障碍是在药物停止使用后出现的药源性精神障碍并诱发死亡,73例患者经过缩减剂量、停药、换药机及其他治疗手段治疗后的5~14d,患者的症状得到基本改善,部分患者症状消失;(2)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多以老年患者为主,患者器官性质病肢所致的药源性精神障碍的患者的症状不易消退,严重者可能诱发死亡[2-3];(3)在患者无意识障碍情况下,大多数患者具有自主行为能力。
综合来看,药源性精神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大脑的多巴胺受体受到抑制有关,如长期服用氯氮平等药物可以阻断多巴胺受体上行网状结构的激活系统,导致其抑郁,进而出现社会退缩[4-7]。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精神障碍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与原有的精神障碍症状的鉴别的较复杂,因此医生要反复询问患者的病史情况,了解患者的以往用药史和发病史。在患者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大多数患者可以描述病情,且部分患者有治疗的需求,因此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加减药物剂量或者停药,并作进一步检查工作。如果患者症状在1周内开始或者消失,在排除患者器质性疾病所致时,应该进行及时的处理。
参考文献:
[1]陈丽君.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30例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3(05):298-299.
[2]冯殿伟,高卫真.药源性精神障碍212例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12(23):2060-2063.
[3]田灵芝.心室早期复极与医源性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6(13):68-69.
[4]杨莹莹.脑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2,6(12):98-100.
[5]汪茂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精神障碍38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2):11-11.
[6]万大勇,龚华军,应奇杰.药源性运动障碍39例分析及处理[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5,4(8):78-80.
[7]祖永建.抗精神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影响探析[J].医学信息,2014,2(4):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