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梅
(四川省万源市旧院小学万源636350)
【摘要】:最新修订版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课应激发和培养学生思想感情和综合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是新课标的主要目标,也是衡量小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重要参数。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能力培养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目标教学和能力训练的统一,就是引导和注重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渐进过程。人们常言,思维来自疑问和惊奇的开始,这就是说,质疑和惊奇最思维的前奏,是思维的导火索,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可见,质疑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学阶段抓起,它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课堂上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索有着极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消除害怕心理,使学生敢于质疑
刚入学的儿童,正处于求知状态之中,老师传授的知识,他们有理解的一面,也有似懂非懂的一面,虽然似懂非懂,但是由于缺乏质疑的能力和技巧,也就不知提出来。所以,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出想质疑的同时而又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害怕的心理:怕提出问题后老师会批评,指责或不理睬;怕质疑的问题不好,同学们笑他笨;怕自己质疑的问题没有讨论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敢于质疑,老师就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害怕质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为课堂质疑做准备。对于在课堂上质疑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应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有的学生不敢当众质疑,老师可让其个别质疑。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让其用书面质疑。还可用开展质疑竞赛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在竞赛氛围中消除害怕心理,达到敢于质疑的目的。
二、激发质疑兴趣,使学生乐于质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老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各种疑难问题也就会随之而来,要使学生乐于质疑,老师必须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疑,在疑中学。我曾经在分析《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就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找出问题。上课时,有个学生首长站起来说:“老师,水是无色的,课文中为什么说海水五光十色呢?”“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你预习很认真,也在认真地思考问题。”老师赞扬地说。由于老师的赞扬激发了同学质疑的兴趣,很多同学都把自己预习中的疑问争先恐后地提了出来:“西沙群岛的海里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本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共同学习课文。”可见,学生乐于质疑的兴趣一旦激发,其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这种效果的。
三、授以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
在消除质疑的心理障碍,激发乐于质疑兴趣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传授质疑的方法。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其特点,所以,质疑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的质疑,才能提示问题的本质,反之,质疑的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容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于质疑。比如:创设质疑情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媒体创设情境,会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灵活多变,更能激发质疑兴趣;同时,把问题趣味化,通过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质疑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反问质疑。根据教材和老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联系实际质疑。结合所学的知识点,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质疑。
四、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课堂中,众多学生可能因为害怕被师生打击,不敢大胆地想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老师应随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和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出错,善于与错误挑战的正确心态,循环往复,持之以恒,错误一次就是向成功迈进一步,往往会收到意外效果,从而有效健康的培养和升华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学生质疑事件。我布置了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收上来后,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上周星期三的语文课上,老师你在评讲基础训练时,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可是您偏偏在这个时候走到我身边指出我的一个组词错了。您说‘捎’字组成‘捎笔’是错的,应该是‘削笔’。这时,其他同学都投以哄笑,我却红着脸,惭愧极了,可我不服输地拿出了字典查了一下,‘捎’的意思是‘捎带,顺便给别人带东西去’,‘捎笔’意思是顺便给别人带笔去,因此,‘捎笔’这个词应该是正确的。当时,我心里不断地叨念着:老师,真的是您错了,害得我羞愧极了……”,后来,我还特意对这件事进行了处理,承认了自己错误,表扬了这位同学,还指出了她应该立即进行质疑。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动力,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保持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说疑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老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采取科学的手段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和育人的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