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困生:表现、原因和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高中历史学困生:表现、原因和对策

黄璐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

作者简介:黄璐,任教于广西浦北县浦北中学。

如何使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学困生转差为优,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1.基础知识不牢固

他们对书本上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容易混淆;基本历史概念、基本理论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牢;对学过的历史知识形不成体系和结构。

2.知识结构不合理

学困生的知识面较狭窄,社会阅历较浅,没有形成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因而在学习中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缺乏必要的自学能力和应试能力

自学时,他们找不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不出问题;看书时注意力不集中,打开书看似熟悉,合起书则一片空白;做作业时,他们不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不检查解题过程;考试时,他们的心理极为紧张,答题时既缺乏思考,又缺乏检查和反思,要么乱写一通、草草交卷,要么做不出来、迟迟不交。

4.课堂内外学习效率低

在课堂上,他们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意识,只注重结论,不深究因果关系,不善于发散思维,把握不住知识的显性联系,探究不到知识的隐性联系,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在课后,他们不善于归纳、整理知识,不会及时去钻研、解决疑难问题,遇到困难消极等待。他们收集了成堆的复习资料,但却缺乏驾驭资料的能力,要么陷于资料尤其是题海中出不来,要么将资料弃之不用。

5.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学习上,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也缺乏顽强的意志和上进心。他们既不愿与同学交往和探讨,也不愿与老师交往和探讨,往往自卑、自暴、自弃。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思想、意志、品质、态度上的问题,有教师教育工作的不足,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等等。从教师和教学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有:

1.教师在教学要求上实行“平均主义”、“一刀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智能、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所以,教师应因材施教。但有些教师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要求上发出的是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致使一部分同学“吃个饱”,另一部分同学则“吃不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学困生的出现。

2.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

有些教师认为,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能考上的只是少数学生,况且历史高考注重的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力,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他们热衷于给学生讲那些高深的问题,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多角度理解和归纳,忽视了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阐述和运用。这样,就使得原本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很难跟上要求,而且每况愈下,与基础好的学生距离越拉越大。

3.教学进度过快

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在高考前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复习,往往对教学进度安排过快。他们有意识地压缩新课授课时间,过早地结束新课,以便搞“深化”复习。有的教师甚至在高二第二学期的期中就匆忙地结束新课。新课的教学进度安排过快,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消化不良,而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基础没打好,“深化”复习也就没有根基,在复习时又必然是如坐云雾。实际上,教学进度安排过快,既对学生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不利,也促使学生超前分化。

4.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方法

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只能静心“听历史”,其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因而,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思考历史问题中的缺陷不易被教师发现。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致使一些在知识理解、理论运用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因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点而逐渐地分化成了学困生。

5.考试次数过多,试题难度过大

有些教师认为:“要想成绩好,多考是法宝”。因而,在高中阶段,考试安排越来越多,试题编制越来越难。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些学生考试经常不及格。一次又一次考试的失败,给这些学生带来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失望,久而久之,他们对历史学习便产生畏难、苦恼和厌倦的心理,因而也就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进取心,并逐渐沦为学习上和纪律上的双学困生。

三、高中历史教学转变学困生的对策

1.在教学要求上,变“平均主义”、“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分层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求宜立足于中等生,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争取在课堂内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的基本要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向高考的要求靠拢。在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课外作业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

在课外辅导上,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注意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对学困生,则应着力于帮助他们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指点其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做,能使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使学困生“吃得了”,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2.在教学内容上,变“攀高求难”为“夯实基础滚动提高”

简单来说,就是要根据大纲要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和结构;在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历史思维方法;在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再适当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在这里,“夯实基础是转化学困生的立足点,“滚动提高”是转化学困生的努力目标,在教学中,二者应当兼顾。

3.在教学进度上,变追求过快为合理安排

一般说来,应当根据大纲要求,保证新课讲授时间。在学困生面较大的班级,则应当适当增加新课讲授时间,减少复习时间和复习的轮次。学生只有在学习新知识时打好了基础,注重了思维力的开拓和解题技能的培养,复习时才能如鱼得水,深化才有根基。否则,必定是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4.在教学方法上,变“填鸭式”为“启发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中等生为依托,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注意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优势,调动他们排难解疑的积极性。对学困生,则应多鼓励,多提问,多板演,多检查,多辅导,多当面批改作业。

只有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只有师生双边都真正活动了起来,历史教学质量才能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历史学困生才能逐渐转化。

5.在考试安排上,变频繁的高难度考试为有计划、有目的的单元、阶段性课堂检测

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上的偏差,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促使一些掉队的学生能及时赶上队伍。

对于测试范围较大的考试,则应控制次数,适当降低难度。同时,要特别重视考试后的讲评工作,尤其在审题、解题方法指导和失误分析上要多下功夫,使考试真正成为全面检查、调整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6.重视转变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历史教学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全面了解、细致分析形成学困生的各种原因,并善于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包括加强与学困生的谈心、与其他教师在转变学困生工作中的协作、与学困生家长的相互联系,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历史教师要真正理解到:转变学困生既是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应尽的职责,决不能把他们当作工作上的包袱来对待。“至诚则金石为开”。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有时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高宏平.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形象思维[J].西北职教,2007(8).

[2]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广西浦北县浦北中学

邮政编码:53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