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锌(仪陇县人民医院四川仪陇637600)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新法,拓宽治疗范围,预防周围神经病变所导致的其他并发症和相关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采用传统药物甲钴胺配合中成药丹参川芎嗪治疗。结果随机对照分析,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疗效较佳。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丹参川芎嗪甲钴胺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175-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下同),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早期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主要是长期血糖偏高导致机体代谢障碍,微循环异常及自身免疫紊乱所致。笔者采用丹参川芎嗪加甲钴胺治疗早期周围神经病变68例,疗效较佳,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收集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95例,男35例,女60例,年龄38—81岁,平均55岁;对照组95例,男40例,女55例,年龄38—85岁,平均58岁。两组均有四肢疼痛、麻木、蚁行感或感觉障碍等临床表现,均有远端感觉减弱及膝跟腱反射及/或肱二、三头肌反射不同程度减弱的体征。肌电图检查均有感觉及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及传导速度减慢等表现。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胰岛素降血糖,甲钴胺0.5mg肌注qd改善神经功能;治疗组加用丹参川芎嗪15ml加入0.9%氯化钠250ml静滴。对疼痛麻木明显者加用卡马西平0.1gtidpo,15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结果
2.1疗效判断①显效:疼痛麻木及感觉障碍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微症状表现者,四肢远端感觉恢复正常;②有效:疼痛麻木等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③无效: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加重。
2.2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65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有效率93.7%。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43例,无效20例,有效率78.9%。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糖尿病患者醛糖还原酶活动增强致多元醇旁路代谢旺盛,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浓度增高及肌醇浓度降低,是DPN发生的主要原因[1]。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常见症状为肢端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灼热感及感觉迟钝,随即出现肢体麻木,电生理检查可发现感觉及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其发生率达60%-90%。而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的代谢紊乱、血管障碍、神经缺血缺氧,是早期糖尿病神经损害的主要因素[2],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感染、大血管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3.2治疗上,糖尿病饮食,适度的运动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吡拉西坦营养神经,甲钴胺与非活性维生素B12相比更易进入神经细胞,可促进髓鞘的主要组成成分卵磷脂的合成,而后者可促进核酸、蛋白质、磷脂的生物合成,使髓鞘形成和突触再生,修复受损的神经纤维,提高传导速度。甲钴胺是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易于进入神经元细胞器,参与脑细胞和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进叶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谢,且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作用较强[3],因而其副作用小,效果较明显。
3.3丹参川芎嗪其组成成份为盐酸川芎嗪(化学名:2,3,5,6-四甲基吡嗪盐酸盐),丹参素(化学名: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的流速,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可通过改善循环而达到改变神经细胞缺血、缺氧的作用,从而达致修复神经细胞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吉耀•主编《内科学》[m]•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81-982.
[2]张胜兰,刘春标,姜兆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电生理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6,12(1):53.
[3]宁光,罗邦尧,陈家伦•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观察,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7,13(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