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玲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44)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9-0000-01本文章是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我省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问题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2400450190。摘要:我国目前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将日益受到资源环境和技术落后的瓶颈约束,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和科技依托方向转变,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助力,与调整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效应。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经之路,必须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政府职能,制订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形成合理的投融资体系;进行R&D组织形式创新,改变传统的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分离的状况;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积极利用科技创新全球化的溢出效应;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关键词: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优化策略
一、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助力
科技创新是指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可促使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提高。科技变动主要指技术结构变化和科技创新。技术结构变化是由于新技术的产生、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向专门化、综合化发展的技术现代化过程。科技创新会引起技术结构的变化,为产业部门提供新的有效的生产经营手段,使科技创新的产业部门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提高、市场扩大、利润增加,并触发产业的扩张机制。一方面部分产业扩张使各产业以不同的速度扩张,并导致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新技术体系的出现,将导致新兴产业的诞生,同时伴随落后产业的淘汰,必会引起产业结构改组。
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一般总是伴随着主导产业的变迁:即产业结构演进是由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社会,向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社会,再向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服务业社会的演进。伴随着主导产业的不断更迭、扩张,及通过主导产业的后向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影响着其他产业部门,促进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
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
第一,科学科技创新改造了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在科学技术革命中,一些传统产业并不是被消灭,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产业结构之中,有的还会成为某些新兴产业赖以建立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
第二,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表现为创立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在科学科技创新的作用下,新的产业和生产都门的创立过程,往往是循着两种途径进行的。一是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种是新的生产部门的形成,这是由于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创造了生产活动的新领域,形成了原来没有的新的生产事业和主产部门。
第三,改变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科学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全部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历史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律: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突破而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往往有着最高的生产效率和最高的增长速度,而那些技术已经成熟又没有重大突破性进展的传统产业部门,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就比较缓慢,其发展也就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有的甚至出现衰落的情形。
第四、科学技术促使生产力各要素更紧密的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的结合呈乘数效应: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X科学技术;而高科技对生产力三要素的结合更为增强,已呈指数效应: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深刻地反映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策略
1.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方面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继续大力发展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使它们具有创新能力,明晰产权,激励创新。
2.发挥政府职能,制订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
作为社会计划者的政府,为实现创新最大化,以及考虑到创新知识公共物品属性或溢出效应。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基础研究与开发以及私人部门的创新投资。
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形成合理的投融资体系
首先,国家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R&D经费增长速度高于GDP增幅,使我国R&D经费与GDP之比由1999年的0.83%逐渐提高到1.5%-2%的水平;再者,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使企业R&D经费支出比例超过政府的R&D投资比例;最后,要积极拓展R&D融资渠道,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4.进行R&D组织形式创新,改变传统的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分离的状况
第一,推行R&D—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实行R&D项目阶段评估,建立虚拟(网络)R&D组织,实施多形式R&D联盟,如企业—企业,企业—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国内企业间及其与国外企业或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等;第二,要特别重视产—官—学的战略合作。根据日本经验,保证产—官—学战略合作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三点:一是相关参与者对战略合作的概念达成共识;二是形成真实的公司,虽然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了一种虚拟公司的形式,但它的运作要像现实中的公司一样;三是形成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参与者原则上自由退出,但新进入者则要受到限制。
5.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积极利用科技创新全球化的溢出效应
(1)要以市场—技术为基础,培养几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以充分发挥其创新和综合竞争能力,带动产业升级,并牵引周围配套中小企业调整产品、生产结构,从而建立起一种较为合益的市场结构。另一方面要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2)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全球化的溢出效应。科技创新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科技创新全球化的特点随国家或地区以及产业不同而不同,一方面这些公司从东道国的技术资产中获益非浅;另一方面东道国也可以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子公司的技术流动中分享溢出效应,当然这种溢出效应也因国家、产业不同而存在差异。对于东道国而言,能否从中受益,关键取决于本地的创新体系是否完备,如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能力如何,当地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以及教育和培训系统如何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除此之外,更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形成竞争。
6.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在保证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普遍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这是保证科技创新有不竭动力的关键。采取多种措施开发人才资源,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当前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在充分利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引智工程。这些工作包括培养和造就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吸引、聘用海外高级专门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等等。此外,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大学兴建科技园,将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结合起来,等等,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蒋邵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18.
[3]何荣天.产业技术进步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陈红玲(1970.11—)河南省虞城县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工作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