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的危机传播机制与治理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新媒体视域的危机传播机制与治理探究

李鸿佐孙琦

山东网瑞物产有限公司山东省济南市250012

摘要: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期的危机事件借助新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已成新常态。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加速了危机事件的即时和迅捷传播,当事方的政府或组织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应对和处置危机以及重塑形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危机事件的传播要素、传播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新媒体环境危机传播的多元治理策略是藉此的些许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危机传播;机制;治理

引言

新媒体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不同历史阶段其内涵有所不同。当今的新媒体既指网络媒体,更指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媒介。新媒体视域的危机事件主要是因新媒体传播的舆论所引发的危机事件。危机事件往往因新媒体使用者的共同关注和热议而迅速成为新媒体上的舆论焦点,新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引爆和扩散起到关键性作用。这并不意味着危机的产生、发展和影响等过程必须完全局限在新媒体中。在新媒体环境如何积极应对危机事件是一个应然和必然课题,新媒体已经实现了危机事件的即时和迅捷传播,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即时传播,合理化解危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深入探讨。

1新媒体环境危机事件的传播分析

1.1新媒体环境危机传播要素

参照危机传播管理相关理论,新媒体环境危机事件传播的组成元素可分为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要素和干扰要素。1.核心要素。核心要素是指传播活动中的最重要因素。传播学大师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著名的5W传播模式指出,传播中有五大核心要素,即who(传播者)、what(危机信息)、which(传播渠道)、whom(受众)、whateffect(传播效果)。在新媒体环境,危机事件传播中同样存在这五大核心要素。新媒体环境危机事件的传播者主要是广大新媒体使用者。新媒体环境危机信息的传播渠道主要是新媒体,但同时也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传统大众媒体传播等。新媒体传播的受众可以是广大的社会公众,也可以是任何个人,他们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传递者,这就增加了受众的多元身份。由于新媒体的迅捷和去中心化,新媒体环境危机传播的影响非常大,传播和反馈的速度极快。在高度不确定的危机事件状态下,新媒体中高度密集的人群表现出无意识、条件反射式的模拟行为。这种群体的趋同心理和趋同行为客观上导致了谣言和流言的迅速传播,呈现出裂变式传播效应,增加了噪音的强烈干扰,不利于危机的及时控制和解决。2.次级要素。次级要素指仅次于核心要素的其他要素,包括传播的技巧、谁参与了信息的互动、解码或解读、反馈等。在危机信息的新媒体传播中比较突出的是把关人的问题和意见领袖的作用。在危机事件状态下,真实信息和谣言、流言混在一起,把关人效应减弱或丧失。意见领袖在新媒体环境危机传播中的作用虽然消减但仍不容小觑。3.边际要素。渗透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价值、传播环境、传播规范、传受双方的共同经验等相关要素称为边际要素。危机事件引爆的突发性,以及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和迅捷性等,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新媒体环境危机传播的管控难度。4.干扰要素。干扰要素是指传播中的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偏激信息等阻塞有用信息的传达,也称为噪音。在危机事件的新媒体传播中,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使受众同时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是信息传播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互动的传播,为噪音的流传和扩散提供了场所和载体。而部分新媒体使用者的非理性发泄和谩骂等则成为噪音产生的主要温床。这些都使得在新媒体环境危机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噪音的干扰和影响。

1.2新媒体环境危机传播的主要形式

新媒体环境危机传播的主要形式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草根性”的网络论坛、贴吧、QQ,或博客、微博、微信等,对危机事件信息和意见的发布;二是通过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及其微博或微信,以及其他类别的新闻网站及微博、微信等,对于危机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和相关评论,这类网站的专业性和公信力相对较高。“草根性”的自媒体是新媒体用户最密集和活跃的舆论发布场所和平台。

1.3新媒体环境危机传播的过程

对于新媒体环境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三棒传播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新媒体热点事件的传播就像接力赛一样,需经过三棒,以一般性新媒体如论坛、微博、微信完成第一棒的传播,由部分网站、报纸等传统媒体接过第二棒传播,最后由较大、较有影响力或“主流”媒体完成第三棒的传播后,使事件“放大”,成为新媒体热点事件。对于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也有分为四个阶段和五个阶段的。另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六阶段论,该观点认为Web2.0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分为六个阶段,即危机传播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和长尾期等。这种分法也适用于新媒体环境危机事件传播的变化和发展历程。

2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传播的策略探析

2.1政府加强对新闻媒体的法规建设

在1995年,美国颁布《传播净化法案》,加强对新媒体传播的管理。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在法律法规上对新媒体进行管理。后来,其他国家也紧随其后,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政策。2000年以来,新媒体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管理政策法规,对新媒体突发事件中危机传播进行专门的规范管理。在一些高校开设了“网络传播法规与道德”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对于一些还没有细化的政策法规,在一些突发事件上很难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实名制要求每个人绑定手机号与身份证号,实名制法制进程的推进促使网民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同时也方便了政法的有效监督。部分网民认为网络实名制使人们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在保证人们言论自由的前提下确保信息传播的真实准确,从源头减少谣言的传播。

2.2政府应加强对危机事件传播的管控

近年来,我国正处在稳步发展时期,同时一些自然灾害(洪水、地震),人为事故(飞机失事、矿井塌方、食物中),绑架事件(渔船绑架)不断发生。中国已然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泱泱大国,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如何更好地管控危机事件传播,缩小其影响范围成为政府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来源,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的新闻媒体承担着重要任务,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行业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媒体人对突发事件张弛有度的传播报道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提升了我国自身的权威和公信力,同时也更好地维护了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只有政府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管控,限制虚假信息的肆意传播,才能够稳住人心,确保危机事件得以有效控制处理,减少因谣言扩散而带来的社会危害。

2.3加强社会道德规范建设,提高网民信息辨别力

作为信息的接收者,网民在危机事件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任何情况下,网民都要以道德和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带来的后果及社会影响。对于一些来源不明、真假性不确定的信息应该提高警惕,增强自身对谣言的辨别能力。树立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以任何名义或手段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说“不”,共同营造一种健康、有序、和谐的网络空间。

结语

总之,社会转型期的危机事件借助新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已成新常态。当事方的政府或组织要掌握危机事件的传播要素和传播规律,利用新媒体多元治理和处置危机以重塑形象,力争化“危”为“机”。

参考文献

[1]刘继强.近十年国内网络危机传播的研究现状与趋向[J].社科纵横,2014(4).

[2]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