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艳梅(虞城县第二实验小学河南虞城476300)
六七岁的儿童刚刚跨入学校的大门,对一切都存在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从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从年龄特点看,因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更新,传统的数学教学越来越显示出不足与滞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变革。因此,迫切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从低年级起就要引导、培养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
1.学会参与,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前提、基础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要切实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才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1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动手能力就是实际操作能力。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双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从人的大脑功能看,右脑负责表象,是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而常规教学中“重左轻右”的倾向较为严重,操作实践则是有效开发和利用右脑的好方式。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能促进左右脑的和谐发展,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又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手能够教会头脑准确地、清晰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语)如:学生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先发给每人10张小方纸片,让他们在纸片上分别写出11——20各数,并从左往右按顺序排好。我又发给每个学生20根小棍和两根皮筋,带领他们进行以下操作。
1.1.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竖着平放在桌面的正中,学生将要在直尺的左边摆整捆的小棍,在直尺的右边摆单根的小棍。这把直尺起到渗透个位和十位的作用。学生在直尺的右边摆出10根小棍,然后把10根小棍捆成一捆,把这捆小棍放在直尺的左边。学生演示了“10个一是1个十”,通过操作很容易学会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
1.1.2学生在直尺的右边添上一根小棍,一共摆了11根小棍。学生举起自己写的“11”的卡片,再把卡片放在直尺的下边他们对照摆的小棍,很顺利地回答了“11左边写几?表示多少?右边写几?表示多少?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11?”
再添上1根小棍,一共有12根小棍了……。学生边操作边讨论,很轻松地学会了11——19各数的组成,并总结出11——19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1.1.3又添上1根小棍我问:“直尺的右边有10根小棍了,该怎么办?”当每个学生又动手把10个一根捆成一捆以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这捆小棍放在哪边?这两捆小棍表示多少?②“20”怎么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右边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不行?③“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学生在三步操作活动中充分理解了:10个一是1个十;11——19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部分的;20是由两个十组成的。
下课铃声响了,不少学生跑过来,十分惊讶地问:“老师,怎么这么快就下课堂练习了?”
1.2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了解事物的表象,是产生创造的重要前提,而分析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教学中要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学生思考后,说出几种折法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对正确的折法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只要折线通过长方形的中心就可把长方形分成相等的二份。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1.3让学生参与抽象、概括数学规律、数学事实。通过抽象概括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如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可先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订座,明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上下底之和,它们的高相等,每个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当学生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1.4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是发展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在课堂上设计了情节有趣的练习,如设计的“猫捉老鼠”的游戏,黑板上左右两边画上楼梯,每层台阶上都有一道数学题,楼梯顶上蹲着1只老鼠。学生分为两队,左队4人分别戴上黑猫头饰,右队4人分别戴上白猫头饰,黑猫警长队和白猫警士队分兵两路捉老鼠。每队同学一个接一个地做对自己队这边的题,就可以捉到老鼠。下面的同学也分为左右两队,当裁判员。游戏中全班学生情绪高涨,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饰,右队4人分别戴上白猫头饰,黑猫警长队和白猫警士队分兵两路捉老鼠。每队同学一个接一个地做对自己队这边的题,就可以捉到老鼠。下面的同学也分为左右两队,当裁判员。游戏中全班学生情绪高涨,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饰,右队4人分别戴上白猫头饰,黑猫警长队和白猫警士队分兵两路捉老鼠。每队同学一个接一个地做对自己队这边的题,就可以捉到老鼠。下面的同学也分为左右两队,当裁判员。游戏中全班学生情绪高涨,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
2.学会发现,才能促使学生认知能力的循序提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学中要做到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并尽量展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中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思考,这无疑对思维能力是一种训练。
例如:“1-9的乘法口诀”我进行了集中教学,这样做利于教给学生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去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利用发现的规律,举一反三,去解决新问题。按教材要求1-5的乘法口诀新授课应上三节,而我只用了一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根据乘法算式的意义,迅速编出了1-3的乘法口诀。这时我随即板书:
1×1=1一一得一
2×1=2一二得二
2×2=4二二得四
3×1=3一三得三
3×2=6二三得六
3×3=9三三得九
学生从板书中发现,1的口诀有一句,2的口诀有两句,3的口诀有三句;是几的口诀前面的乘数就是几,后面的乘数一个比一个多1,积就一个比一个多几;每组口诀都是从一开始编,编到口诀的前两个数相同为止等等。老师稍加引导,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顺利地编出了4和5的乘法口诀。
3.学会运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努力达到学生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分子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用来获取新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二段话可看出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的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评价数学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节课,教师围绕一个“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会创造,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真谛
创造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或过程,是发现的最高形式。发明家通过研究最终产生了对人类来说是新的和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是创造,而对学生个体而言,如能在学会求长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发现把梯形分割成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并运用旧知求出了梯形面积,总结出求梯形面积的方法,这就是数学基础教育所要培养的创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切实可行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环境,善于提出学生感到熟悉又需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要鼓励并尊重学生的质疑,把学生看作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胸中时刻燃烧起求知和创造的烈焰。
4.2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相信每位学生都具有发展创造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空,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促使思维的再活动、再创造。
4.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诱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大胆尝试、创新,获取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4创造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特征的,而直觉思维则是对于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用其关系的一种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的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教师要大胆鼓励、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
通过“四会”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教学方法活、学生思维活的课堂氛围,实现了学习中由“生硬”到“生动”。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促进了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树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