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浅谈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孙冬梅

孙冬梅新疆新源县72团双语小学835811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动手操作的作用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动手操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掌握数学规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曾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圆形和正方形纸通过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兴趣,发现同样大的物体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多,从而总结出了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理解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学会了用分数比较大小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提供实物动手操作可以发挥学生的具象思维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地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认识长方形,我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想办法知道长方形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对折发现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不正确,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长方形对边一样长,这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动手操作中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编了大量的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设计,提供了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操作材料,都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接触到的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抽象的,而是美丽、生动、具体的,因此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趣高涨。如认识钟表,在认识活动前,给学生准备各式各样的钟,有购买来的实物钟,有玩具钟,有老师自制的动物钟、卡通钟,有学生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钟,让学生自由地观察钟面自由地交流。当学生对钟表产生极大兴趣时,组织学生认识钟表,他们会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操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技能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创造力的潜能天赋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五、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叶圣陶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教师的教学不仅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教与学的方式仍然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弊端,而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应该有所改变,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使民主的、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寻求机会,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当学生会用、能用已有的知识,我们的教就能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了。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同时,应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保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小学生乐于动手参加各种活动,因此,教学中要尽量营造丰富多彩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动手操作。

操作活动是手、眼、脑等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把外部活动转化为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儿童本身具有好动的特点,所以操作是小学生思维的源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新知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操作中熟练、方法在操作中创生,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