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风患者的针灸疗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浅谈中风患者的针灸疗法

刘妍妍刘建霞王东琼李秀英王宏媛

刘妍妍刘建霞王东琼李秀英王宏媛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163453)

摘要】中风先兆,亦名先兆中风,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以反复发作头晕、头痛伴手足麻木,一时性偏瘫或语言不利为特征,常为发作中风的先兆症候群。其病因复杂,但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与中风类同,唯其程度稍轻,短暂缓解,总以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为其根本,神机匿乱为其病理关键。治疗上以醒神调神、疏通经络为主要治疗法则。

【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383-02

中风又称卒中,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喁、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中风的发生,风、火、痰是其主因,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原因,遂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阳挟痰上蒙清窍,导致脏腑功能骤然失常,阴阳之气逆乱发为闭证;若正气衰退,可致阴阳离决变生脱证[1]。如风痰流窜经络,气血运行阻滞,则见经络失常的症状。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收治的66例中风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20例,年龄在39~66岁,平均年龄46岁。鉴别诊断:应与局限性癫痫发作、心脏病发作、内耳眩晕症、偏头痛等相鉴别。有些单独出现的短暂发作症状不能视为本病。

2.治疗

2.1中经络

2.1.1半身不遂

治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则刺灸双侧。初病宜泻,久病宜补。

针灸处方: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

方义:阳主动,肢体运动障碍,其病在阳,故本方取手足三阳经的腧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旺盛,则运动功能易于恢复,故在三阳经中又以阳明为主。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肢往往发生广泛性的筋肉萎缩或强直拘挛,故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分别选用手足三阳经的要穴,目的在于加强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促进康复。

随证选穴:上肢还可轮取肩髎、阳池、后溪等穴;下肢轮取风市、阴市、悬钟等穴。病程日久,上肢宜配取大椎、肩外俞;下肢宜配取腰阳关、白环俞。肘部拘挛加曲泽;腕部拘挛加大陵;膝部拘挛加曲泉;踝部拘挛加太溪;手指拘挛加八邪;足趾拘挛加八风;语言蹇涩加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轻叩患部。

2.1.2口眼歪斜

治法:取手足阳明、太阳经穴,初起单取患侧,久病可取双侧,先针后灸。

针灸处方:地仓、颊车、合谷、内庭、承泣、阳白、攒竹、昆仑、养老。

方义:口面部是手足阳明经脉的分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纲,足阳明经筋为目下纲。口眼歪斜是经脉瘀滞,筋肉失养所致。故近取地仓、颊车、攒竹、阳白、承泣,直达病所,以舒筋活络;远取合谷、内庭、养老、昆仑,以疏导本经经气,使气血调和,筋肉得以濡养,则病可向愈。

随证选穴:本病尚可轮取迎香、颧髂、瞳子髂、下关等穴。流涎加承浆;善怒加太冲;多愁加内关。

2.2中脏腑

2.2.1闭证

治法:启闭开窍。取督脉、十二井穴为主,辅以手足厥阴、足阳明经穴。用毫针泻法及三棱针点刺井穴出血。

针灸处方: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方义:本方功能平肝熄风,降火豁痰,启闭开窍。闭证的病机,乃肝阳化风,心火暴盛,血随气升,上犯脑髓,痰浊瘀血,壅闭经隧,蒙蔽神明。速取十二井穴放血,以决壅开闭,接通三阴三阳经气,协调阴阳使之平衡,此即《内经》所谓“血实者决之”的意思。督脉连贯脑髓,水沟是督脉的要穴,泻之能改善督脉气血的运行,可收启闭开窍之效。肝脉上达巅顶,泻肝经的原穴太冲,以镇肝降逆,潜阳熄风。“荥主身热”,泻手厥阴的荥穴劳宫,降心火而安神。痰浊内生,咎在中焦运化输布失职,故取足阳明经的络穴丰隆,振奋脾胃气机,蠲浊化痰。

随证选穴:如神志渐醒,则减十二井、水沟,以免损伤气血,酌加百会、印堂、风市、三阴交等穴,相机图治。牙关紧闭加地仓、颊车;失语加通里、哑门;吞咽困难加照海、天突。

2.2.2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取任脉经穴。用大艾炷灸之,壮数宜多。

针灸处方:关元、神阙(隔盐灸)。

方义:任脉为阴脉之海。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如元阳外脱,必从阴以救阳。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的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是阴中有阳的穴位。脐为生命之根蒂,神阙位于脐中,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炷同时重灸二穴,以挽回将绝之阳气,而救虚脱。

随证选穴:虚汗不尽,加阴郄;鼾睡不醒,加申脉;小便不禁加水道、三阴交、足三里;虚阳浮越,可重灸命门、气海俞、肾俞、涌泉等穴,补益肾阴,摄纳浮阳。

耳针取穴:肾上腺、神门、肾、脾、心、肝、眼、胆、脑点、耳尖、瘫痪相应部位、降压沟。刺法:每次取3~5穴,双侧,用毫针中等刺激,闭证可耳尖放血。后遗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5天,再做第2疗程。疗程多少,视病情而定。

头针取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刺法:沿皮下刺入0.5~1寸,频频捻针,同时鼓励病人作患肢运动,有时奏效较快。适用于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的患者。

3.讨论

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较满意,尤其对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的康复等有促进作用,针灸越早效果越好,病程在3个月内、6个月内、1年内和1年以上者疗效有较大不同[2]。治疗期间应指导患者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可配合推拿、理疗。本病应重在预防,出现中风先兆时,应及时参照相关病证进行防治。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衰、颅内压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能降低体内的总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动脉硬化状况,降低血黏稠度,促进脑动脉血液循环,使脑组织的灌注量增加,有利于脑组织功能的恢复及代偿功能的建立;针刺能改善患肢的肌电活动,提高患肢低下的运动功能。针刺对心脏疾患以及高血压病等的治疗,有利于缓解脑血管痉挛状态,改善脑部血循环,增加脑组织血氧供应量,进而对脑的能量代谢产生良性调整作用[3]。中风患者应注意防止褥疮,保证呼吸道通畅和大便通畅,并时刻注意血压变化。

参考文献

[1]劳力行.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及探讨[J].针刺研究,2008年01期.

[2]梁繁荣,任玉兰,唐勇.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J].针刺研究,2008年01期.

[3]潘萍,康婧青,郭义.针灸临床研究中对照方法的应用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