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张伟利

张伟利

(山西省儿童医院消化科030013)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01-2015.06输液过程中约30例发生液体外渗情况,提出相关有效处理措施结果: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可以降低液体外渗的发生,达到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满意

【关键词】小儿;静脉留置针;液体外渗;预防;处理度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253-02

静脉输液是一种高度专业技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药液)或血液直接滴人静脉的方法,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1]在为小儿治疗护理过程中,药物直接从静脉输入,是住院患儿防治疾病和抢救生命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但在临床,由于诸多因素,液体外渗的事件时有发生,不良后果轻者输液局部发红肿胀,重者局部坏死。所以护理人员要学习静脉输液相关知识,防止静脉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减少小儿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1.发生液体外渗的主要原因

1.1穿刺部位择不当,护士未能有效掌握解剖位置;

1.2低年资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情绪紧张;

1.1穿刺固定方法不当,护士操作培训不够;

1.4输注高渗性、强刺激性及血管活性药物等特殊药物时未重点交班;

1.5护士未能及时巡视,观察欠缺,未及时发现液体外渗;

1.6我科常规采用静脉留置针微量泵的输注方法给患儿输液,优点是患儿自主活动基本不受限制并且能将药物准确均匀的泵入,提高治疗效果。缺点是微量泵输注时是一种持续正压输注,致使护士不能够及早发现药物刺激引起的静脉痉挛,不能及时给与护理干预。

1.7环境因素:室内光线不足、环境嘈杂、室温过低,可降低穿刺成功率[6]

1.8小儿依从差,护士对家属宣教效果差。

2.预防

2.1护理管理者要提高护理人员对发生液体外渗的预见性和危险性

定期召开不良事件分析会,把外渗的不良后果清清楚楚的展现出来,用实际生动的案例时护士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2.1.2提高静脉穿刺技术成功的技巧培训。穿刺前认真选择血管,一般遵循3条准则:①暴露明显的静脉;②直行无分叉静脉,长度≥1/2穿刺针头的静脉;③宜于固定的静脉。凡是发育不良的血管、分叉处的静脉、有静脉瓣的静脉、弯曲不直的静脉及骨突处、凹陷处、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选择作为穿刺静脉。针对不同患者的血管掌握穿刺技巧,看准方向,掌握好血管深浅,快、准、稳地进针,勤操作,多体验,提高穿刺技术。穿刺成功后固定妥当,避免在输液过程中针头滑出血管外,确保输液顺利进行[2]。

2.1.3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工作1~3年的护士临床经验缺乏,心理素质较差。儿科患者年龄小,血管状况差,患者家长爱子心切,情绪易激动,容易使低年资护士紧张。实施方法:①通过去示教室看操作视频、带教老师实际操作等形式。②定期对科室成员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和核心制度的培训,并进行考核。③高年资护士主动、耐心带教年轻护士,低年资护士积极地对出现液体外渗的原因进行回顾分析和讨论。

2.1.4加强输液期间的巡视检查。认真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痛、硬现象,无法用语言沟通的患儿,只要哭闹,应首先想到是否液体外渗;肢体留置的患儿,要采用双手对比,轻按皮肤弹性等方法;还要根据输液量和患者的情况合理安排巡视时间,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和沟通,解释药物的作用及输液大致作用时,及时提供服务,满足患者需求,让患者感受输液治疗的规范、安全,消除不安心理[3]。

2.1.5对于输注特殊药物(PH值低、渗透压高以及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要重点关注,提前给与预防性湿敷。具体做法是用50%硫酸镁或者是75%酒精沿穿刺静脉走向湿敷,直至输液完成。使静脉血管保持扩张状态,减少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还要增加巡视次数并要床头交班;

2.1.7长期输液和输化疗药的患儿建议使用CVC或PICC

2.1.8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2.1.9小儿尽量避免使用头皮静脉,因为小儿头部毛囊损坏,影响头发生长,影响美观。

2.1.10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不要使用头套或自黏胶,以免影响观察输液部位,不能及时发现液体外渗。因此输液穿刺后要正确固定避免导管移动或滑出[4]。

2.1.11鼓励患儿家长参与安全管理。我科不属于无陪护病房,护士无法时刻守护在患儿身边,巡视次数有限,所以第一次为患儿留针后,就要耐心地教会家长观察输液部位,观察哪儿,怎么观察,出现什么情况联系护士,争取早发现液体外渗。

3.处理

3.1一旦发现外渗,立即停止输液,如果输液部位为肢体,应将其部位抬高制动,以促使静脉输液外渗能很好的吸收,也可选择50%硫镁进行湿敷,既可以减轻局部组织水肿的张力,也可以对局部组织起到修复的作用[5]。

3.2如果输液部位在头部,首先按压至不出血为止,然后根据外渗面积的大小,输注液体的性质用3%硼酸,6~8层纱布外敷,每次30分钟。

3.3如输液部位出现水泡,可用2ml无菌注射器抽出泡液后局部涂抹百多邦。

3.4如发现静脉红肿、变粗、条索状物、硬结等情况时,立即停止输液,考虑静脉炎的可能,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可用硫酸镁湿敷以减轻局部炎症、水肿,促进血液循环,严重者给予喜疗妥局部涂抹并按摩吸收。

3.5如果手部、脚部出现水肿明显,可以采用半导体红外线理疗仪,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3.6此外还要积极请相关科室会诊。(皮肤科和整形外科)

加强输液安全管理,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既确保了患儿的安全,又减少因输液外渗引起的投诉及医疗纠纷;融洽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敬玉.静脉输液的护理新进展[J].右江医学杂志,2010,38(3)356-358.

[2]杨艳,张莉国.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小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10-111.

[3]汪晖,徐蓉.住院病人静脉输液安全需求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4):2233-2235.

[4]张彩霞,李秀红,付桂香.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及意外的处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80—181.

[5]成丽莉,宋巧伶,王大威.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7):208—209.

[6]丁金花.浅析儿科输液安全隐患与对策[J].临床护理,2012,4(2),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