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短程化疗期间毒副反应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抗结核药物短程化疗期间毒副反应观察

贺晨艳万月强石海萍(通讯作者)刘莉

贺晨艳万月强石海萍(通讯作者)刘莉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目的探讨短程化疗期间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方法对2010年到2013年在我院确诊并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6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短程化疗期间使用抗结核药物共有254发生毒副反应,其中胃肠道症状、肝损害[1-3]、发热、白细胞减少、尿酸升高等发生较多,其毒副反应多发生在抗结核治疗2月内。结论了解抗结核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的时间、种类和处理方式,可帮助及时、有效的判断是何种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保证抗结核治疗顺利完成;同时还可及时发现一些较为严重的毒副反应,避免加重。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短程化疗毒副反应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038-01

【Abstract】Purpose:Thepaperaimstodiscussthesideeffectsofantituberculosisdrugsusedforshortcoursechemotherapy.MethodBymakingaretrospectiveanalysison600patientswhohavebeendiagnosedastuberculosisandhaveusedtheantituerculosisdrugsfortreatmentinourhospitalforthepastthreeyears(2010-2013).Result254patientshavesideeffectsmainlyincludegastrointestinalsymptoms,liverdamage,fever,leucopenia,andhigheruricacid.Thesideeffectsofterappearafterthepatientsuseantituberculosisdrugsforabouttwomonths.ConclusionWecanpromptlyandeffectivelymakeouttheverydrugwhichhascausedthesideeffects,adjustourtreatmentmethod,makingsurethetreatmentgoingonsmoothly,andtimelyfindsomeseveresideeffectsbyrecordingthetimewhensideeffectkind,andthehandingmethod.Thefollowingistheinvestigationresult.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00例参与抗结核药物短程化疗,其中男性321例,女性279例;年龄18~60岁,平均32岁。抗结核短程化疗开始前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均正常,无糖尿病及其它特殊病史。

1.2治疗及随访初治均采用2HRZE/4HR(E);复治:3HRZE/6HRE;每日常规剂量,首次15天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以后每月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及胸部CT复查,并做详细记录。

1.3副作用发生情况初治患者及复制无耐药患者均按HRZE强化治疗,以下表1对发生抗结核药物毒副反应的种类和频率进行分析。

表1600例病例短程化疗期间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

注:H为异烟肼,R为利福平,E为乙胺丁醇,Z为吡嗪酰胺2毒副反应的处理

2.1消化道反应

短程化疗期间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共131例,排除肝功能异常后,将利福平更改为利福喷丁口服,给胃复安、吗丁啉等对症处理后,鼓励患者继续完成短程化疗。

2.2肝功能异常

短程化疗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者例,其中有83例在强化期发生,2例发生在维持期。肝功能轻度异常者72例(TBiL<50umol/L,40U/L<ALS120U/L),给予停止口服PZA及RFP,口服利福喷丁,同时加用硫普罗宁及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口服保肝治疗。1月后67人肝功能恢复正常。肝功能中度异常者8例(TBiL<50umol/L,120U/L<ALS200U/L),处理方法同上,有1例患者肝功能难以恢复,转氨酶持续于70U/L-80U/L之间,不予停药,继续上述治疗。重度肝功能异常者3例,停止PZA及RFP治疗,加用中药抗结核治疗。83例肝功能异常者其中6例因肝功能反复损伤未完成短期化疗。

2.3发热

短程化疗出现5例发热患者,均发生于治疗1月内,其中4例体温为37.0℃-38.0℃,其中3例为PZA所致药物热,1例为RFP所致药物热,予以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1例患者体温达39.0℃,为PZA所致,停药后恢复。

2.4白细胞减低

白细胞减低者共106例,其中98例白细胞介于3.0×109/L~4.0×109/L之间,给口服维生素B4及地榆升白片后,91例患者白细胞逐渐恢复正常。7例患者仍维持原来水平,坚持原方案治疗,同时给口服上述升白细胞药物。6例白细胞减低为2.0×109/L~3.0×109/L之间,仍给口服上述药物,间断皮下注射瑞白后白细胞恢复正常。1例白细胞1.7×109/L,暂停抗结核治疗,予以瑞白皮下注射,口服上述药物后白细胞恢复正常,继续完成上述化疗。

2.5高尿酸血症

短程化疗出现2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尿酸血症,主要发生为四肢关节,排除风湿因素后,均给予碱化尿液、促尿酸排泄等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患者因疼痛较重停止PZA治疗后逐渐恢复。

2.6其它毒副反应

短程化疗后5例出现药物性皮疹,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经抗过敏治疗,1周后皮疹逐渐消失;逐一试用抗结核药物,发现皮疹与利福平有关,停利福平,药疹未再出现。2例出现末梢神经炎症状的患者,加用维生素B6口服,症状较前减轻,抗结核治疗方案未调整。2例发生视力模糊,发生在强化期内,进入巩固期治疗后,逐渐减轻。

3讨论

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直接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导致短程化疗的难以进行。本组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发生率42.9%,以消化道症状、肝损害、白细胞减低、发热、高尿酸血症为主。胃肠反应主要是由于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引起的消化道粘膜刺激,调整服药方法或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可改善症状。药物性肝损伤多为吡嗪酰胺及利福平引起的内源肝毒性、特异质反应所致,其次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还与患者治疗史有关;合并保肝药物治疗后大多可好转,个别需要调整药物。白细胞减少常见于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对骨髓造血系统的抑制,加用升白细胞药可使白细胞有一定的升高。血尿酸升高是由于吡嗪酰胺代谢的产物吡嗪酸,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导致血尿酸升高。沉积于关节引起疼痛,严重者致关节肿痛。四肢麻木可能与异烟肼导致的末梢神经炎有关,给予营养神经辅助治疗后可缓解。视物模糊与乙胺丁醇有关,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视力、眼底等,防止发生永久性视力丧失。总之,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发生率高、种类多,不仅影响抗结核药物的治疗,还可造成耐药菌的产生。临床医师应熟悉抗结核药的副作用,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FernandezVillarA,SopenaB,FernandezVillarJ,etal.抗结核药物肝毒性反应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响[J].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2011,8(1).

[2]KaplovitzN.Drug-inducedliverdisorders:implicationfordrugde-velopmentandregutanion.DrugSaf.2001,24(2):483

[3]FernandezVillarA,SopenaB,FernandezViilarJ,eta1.抗结核药物肝毒性反应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响.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