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空巢老人”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转型期“空巢老人”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陶风行1魏晋才2

陶风行1魏晋才2(1.温州医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浙江温州325035;2.温州医学院卫生经济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随着城镇化改革的推进,在农村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型的今天,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困扰社会各界的一个难题。“空巢老人”的养老不可能再依赖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的传统模式。本研究从“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存在问题及面临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并提出完善和完备“空巢老人”养老体系设想和对策,以期为政府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转型期;空巢老人;养老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意味着老人的暮年阶段将变得更长,社会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及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7%,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以笔者所在市为例,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0.76万人,占11.0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9.54万人,占7.62%。在全市的291.03万户家庭中,按代别:一代户有130.67万户,占44.9%;二代户有139.31万户,占47.9%;三代户有19.35万户,占6.6%;四代户有1.69万户,占0.6%;五代及以上户有114户。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使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成员减少;伴随着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城市住房条件逐渐改善,许多老人喜欢过独居、清静的生活,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

此外,许多年轻人外出经商或工作,很少与老人生活在一起;或者因老少“代沟”问题,子女和老人不住一起;高龄老人增加,丧偶独居老人也有所增加。在这情况下,如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随之而来“空巢老人”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

1.问题

1.1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低,部分人仅能解决温饱问题

目前,许多空巢老人存在生活质量降低、外部经济支持下降、自我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老人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其生活状态、人际关系往往发生较大变化,大部分人仅限于温饱问题,很少有丰富的琴棋书画等业余生活。有些老人疾病缠身、没有收入,日常生活单调乏味、与外界的交流仅限于街坊邻居和电视新闻等。现代城市高楼林立,邻里间交流较少,缺乏关心问候,很多老人或用方言交流,或行动不便出门较少,造成他们与邻里沟通不多,安享天伦之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美好的憧憬。

1.2空巢老人医疗资源可及性低,慢性病发病率高

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问题造成相当多的空巢老人怕麻烦,或者担心影响子女工作,或是担忧疾病,或是担心医疗费用,遇上小病小痛通常能拖就拖,能熬则熬,往往错过大好治疗时机,易造成严重后果。空巢老人的疾病通常以慢性病居多,其患病率高、种类繁杂、患病时间长,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费用支出也随年龄增大日益增加。

相对于疾病和贫穷,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孤独。浙江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5岁以上人口中患抑郁症者占6.9%。按此计算,笔者所在地55岁及以上患抑郁症者将会超过7万人,这对社会和家庭而言是一项可怕的负担。

2.对策

2.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确保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2.1.1政府要大力实施养老保障投入,加大农保等筹资比例。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的20~30年,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进行足够的经济、设施和制度储备,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为此,政府应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农保制度,已刻不容缓。

理论和现实都证明,养老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化解老年人经济生活风险的重要管理方式,是为大多数人提供老年生活保障的重要措施。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在2012年要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

2.1.2政府要大力推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战略性调整。空巢老人面临的医疗问题较为突出,其身体状况对医疗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偏高。调查显示,空巢老人患高血压、冠心病、颈椎腰椎疾病和糖尿病疾病者居各疾病前列。因此,加大政府对养老机构的投入,大力发展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逐步构建“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城市中心医院—大型医院”三级医疗体系,引导患者树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就医模式,才能有效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辖区居民享受安全、方便、廉价、高效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2.1.3开设中老年人保健专科,建立空巢老人联系制度。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中老年保健专科,专门为中老年人开展保健服务。倡导传统中华医学养生保健的“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理念,大力开展保健科普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中老年人居民的健康水平。在有条件的社区需建立空巢老人联系制度,配备专门医生定期出诊,嘘寒问暖,不仅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在精神上关怀和鼓舞空巢老人,减少其孤独感,使其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2.1.4建立社区老人中心,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建立社区老人活动中心,丰富老人文娱活动。建立各种兴趣小组、老年活动团队,让空巢老人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动员社区低龄健康老人特别是各类专业人才,参与到各种老年团队、组织的策划和建设中来,使其老有所乐。同时,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2.1.5兴建公立或私营老人公寓,改善老人生活居住环境。目前,养老设施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成正比。许多老人公寓缺乏人情味,没有专业化管理。简陋的条件、单一的程式往往不能满足老人的健康和生活需求。政府、社会应鼓励和支持兴建盈利性、综合型养老公寓,集养老、保健、医疗为一体,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和照料。同时,大力宣传养老公寓优势,让老年人摒弃对养老公寓偏见,自愿、乐意进入老人公寓生活,以“快乐群居”克服“寂寞空巢”。同时效仿上海实施“以房养老”政策,减轻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压力。

2.1.6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方便你我他。以志愿劳动为代价,换取自己或家人年老时所需要的社会服务,方式可以参照现阶段我国实施的无偿献血制度,鼓励志愿者加入,达到既利人、利己又利社会的目的。

2.2宣传“尊老、爱老、养老”的社会理念,营造“幸福、和谐”的社会环境

2.2.1发扬“尊老”传统美德,唤醒社会对老人的关爱。国际老年学会在20世纪90年代声明中指出,老年人到75岁~80岁时,其生理、心理功能完全可能与以前一样。因此,我们要塑造积极乐观、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把老年期视为人生又一个黄金阶段,而不是将其简单地归结为特定年龄组。尊老敬长、善待老人,是我们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2.2.2践行“常回家看看”,关心和关爱老人。中国素有“养子防老”的观念,老人们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最希望还是看到来自子女们的贴心和关心。如今,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70后、80后父母渐行渐老。他们要挑起社会和家庭的重任、大梁,非常辛苦,但“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孝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做起,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关心和关注老人。节假日常回家看看,陪父母吃吃饭,说说话,用亲情温暖父母的心;尽可能多地从父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促进老少共融。

2.2.3组建志愿者团队,集社会力量帮扶老人。关爱老人,他们曾经是国家城市的建设者;关爱老人,每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鼓励和建议有更多的志愿者和有爱心的居民参与到志愿结对帮助空巢老人的行列中,让空巢老人在精神和生活上更加富足,让社会更加幸福、和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今天的空巢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劳我以生,佚我以老”,“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加以解决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各级部门需综合各种因素,因地制宜,切实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定能看到解决空巢老人这一社会问题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叶普万.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6-227.

[2]杨翠迎,刘玉根,丰萍.国外农保实践与我国农保探索[J].中国社会保障,2005,(5):24-27.

[3]张欣,郭士征,钟仁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和谐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