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社会危害行为的家庭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社会危害行为的家庭干预

杨树仙

杨树仙(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普洱665000)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8-0029-02

【摘要】目的根据文献统计,精神发育迟滞者肇事、受害案件近年有上升趋势。对病人家属普及家庭干预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可能是现阶段内降低此类病人社会危害行为发生的最有效方法。通过对具体的病例进行分析,提出在对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进行家庭干预中采取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精神发育迟滞社会危害行为家庭干预

1对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进行家庭干预的必要性

精神发育迟滞者由于先天、后天因素影响,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差于常人,受到亲友冷落和社会歧视。这些往往头脑简单、认知和自控能力差,加之放任自流,易被他人教唆犯罪或遭致性侵害。有报道,精神病人刑事案件有上升趋势,其中又以精神发育迟滞者作案为多。根据全国几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发病率为3.33%,说明本病的绝对数较高,并提示有继续增高的趋势。

据报道,在对116例精神发育迟滞者的统计中,农民、无业者占87.9%,文盲者占62.9%;有家族史者30.2%,先天性智能缺陷者占60.3%;精神发育迟滞中、重度者占53.4%,智商<55者占64.7%;分析认为,精神发育迟滞者肇事、受害案件近年也有上升趋势[1]。对于减少或避免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社会危害行为的发生,国内外目前尚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加强家庭有效预防和防控措施可能是现阶段内降低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社会危害行为发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总体上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家庭背景一般以农民居多,家属缺乏对于患者社会危害行为进行家庭干预的相关知识;因此由医护人员对家属进行相关家庭干预知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病例分析

根据接明祥、刘萍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病人总的社会危害率为22.31%,单因素分析,离婚、家庭关系差者和小学文化程度的病人社会危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各自对照组。多因素结果表明,影响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社会危害行为产生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活动、社会责任感、劳动能力、劳动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经济情况及母孕期异常情况。精神发育迟滞程度较轻,具有一定经济社会活动能力并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病人社会危害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而智能发育障碍严重、一般生活能力差者发生社会危害行为的机会却较少[2]。

以上结论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基本一致,因此基于以上结论,以几个病例为例子,提出对精神发育迟滞者社会危害行为进行家庭干预的一些基本方法。

病例1

杨某,女,21岁,农民。自幼愚笨,伴兴奋、自语十年。两岁时高热40℃,治愈后显精神发育迟缓,4岁学说话,吐字不清,能做简单家务。从98年开始出现兴奋骂人、冲动砸物、夜不眠、大叫等症状。入院诊断为轻度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病性障碍。入院治疗两个月之后,好转出院。多年坚持服药,生活能自理。2009年9月开始乱发脾气、向父母提出要结婚。甚至拿刀恫吓父母。2009年9月24日,将邻居车辆砸坏,并于次日用刀将父母刺伤后逃跑。被家属强行送入医院后诊断为轻度精神发育迟滞合并精神分裂症。伴有幻听,有冲动伤人、毁物和外逃行为。入院治疗两月后,好转出院。

对家属进行家庭干预的建议:调整家庭交流方式;督促患者服药;解决具体困难,促进社会功能恢复。对患者的监护人讲述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药物副反应、心理行为治疗、家庭监护及照料、社会康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改善患者家属对患者的负面情绪,注重锻炼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并鼓励患者学习家务及职业劳动技巧。多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培养一定的社交技巧和情绪的稳定性,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病例2

何某,女,28岁,农民。患者出生三个月后高热未医治,幼年之后逐渐显示出吐词不清,反应迟钝等症状。入院就诊3个月前,开始出现无故哭泣、自言自语等症状经常跑到山上躲藏或游荡。脾气暴躁,激惹性高,摔砸物品。无自杀、自伤行为。经诊断为中度精神发育迟滞。

对家属进行家庭干预的建议:在加强治疗期内,家属应帮助患者启发自知力,引导其前后自身对比,纠正不依从性。当进入维持治疗期后,应强调药物维持重要性,坚持服药,纠正其不良行为,调整家庭情感表达方式,为患者提供社交活动机会。并随时进行危机干预。

病例3

纪某,女,22岁,农民,已婚。该患者自幼愚鲁,言行混乱,哭笑无常。从2006年开始出现精神失常。从2007年开始对周围人出现攻击行为,多次殴打其公婆,并险些将自己孩子掐死。2009年10月25日,患者突然冲动,用锄头将其婆婆打死。2009年11月入院,诊断为中度精神发育迟滞

对家属进行家庭干预的建议:改善家庭成员交往方式,鉴于患者有过多次伤人甚至致死的情况,其家庭成员必定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成见,但这样并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应对其家人进行相关病理知识的教育,消除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其家人应帮助患者建立稳定的情绪,并加强情绪自控。同时,由于患者本身激惹性高、易冲动,因此在实施家庭干预的时候,应该小心观察,遇重大应激或复发先兆时随时上门干预。同时家属应规律性带患者复诊。

3家庭干预方法综述

家庭干预能有效建立一个良好的协调家庭支持系统,能促进患者精神症状的缓解和自知力的恢复,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社会心理康复模式。

在治疗阶段,通过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病情,给予患者及家庭成员精神卫生医学知识指导,调整家庭角色,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和正确对待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可缓解家庭的负性情绪;社会康复阶段,主要用医学、心理、社会知识帮助家属和患者掌握药物的自我管理和不良反应的处理技巧,提高患者及家属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鼓励患者分担家务,参加社会活动,提高适应能力和降低复发率[3]。

精神发育迟滞者往往表现出高激惹性,在进行家庭干预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经济活动、社会责任感、劳动能力、劳动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经济情况等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社会危害行为的话题。尤其是语言和情绪上表现出的责备和冷漠更是不可取。

具体家庭干预方法:可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专业医师对家属和患者针对性个别指导,每周3次,每次30-45min;每周进行1次精神病科普知识讲座,提供精神科健康教育手册、精神康复报、有关精神疾病的科普书籍等;每月举行1次患者及家属间的交流会;患者出院后继续提供家庭干预(出院半年内每月1次,半年后每3个月1次,采用电话咨询、来院复诊或上门访问等方式,主要为疾病知识、观察病情、心理护理、家庭关系和维持治疗等指导。总之,家庭干预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患者家属也应对轻度和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教育与训练:教育者要有极大的耐心,由简单内容开始,逐渐增加其复杂性,尽量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尽可能逐步训练简单的劳动技能。对于康复训练的目标主要包括包括:培养自我照顾生活的能力;培养基本的交流能力;培养社交技巧和情绪的稳定性;已达到逐渐回归社会的目的。对于重症患者主要是医疗和生活照顾,这里要注意消除患者家庭的负面情绪,减少对患者的负面刺激。

家庭干预具体如何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方法学的差异可能直接影响到干预的效果。同时也有大量研究显示,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照料者,尤其是母亲、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者、无固定工作者,具有高水平的心理负担[4]。因此,家庭干预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方法,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其照料者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精神发育迟滞者肇事受害案116例司法精神医学分析》达徐平,陆纯明,《南通医学院学报》1999:19(2).

[2]刘萍.《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社会肇事行为相关因素研究》,接明祥,《ChineseJournalofBehavioralMedicalScience》,2001:10(4).

[3]张明廉,袁国桢,倪素琴等.《家庭干预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中国康复》2006:21(6).

[4]杜莲,蒙华庆.《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的系统性评价》,《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5).